美文网首页阅读图书馆
诗文:《世界经典散文集·下》

诗文:《世界经典散文集·下》

作者: 漫游在云海的鲸鱼 | 来源:发表于2020-11-04 09:13 被阅读0次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 ⭐️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纪伯伦(黎巴嫩)
    • 大卫·格罗斯曼(以色列)
    • 尼采(德)
    • 高尔基(俄)
    • 蒲宁(俄)
    • 巴乌斯托夫斯基(俄)
    • 屠格涅夫(俄)
    • 托尔斯泰(俄)
    • 莫拉维亚(意大利)
    • 普鲁斯(波兰)
    •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
    • 玛丽·居里(波兰)
    • 显克微支(波兰)
    • 狄更斯(英)
    • 高尔斯华绥(英)
    • 罗素(英)
    • 罗伯特·林德(英)
    • 普里斯特利(英)
    • 伍尔芙(英)

    续文见上篇:诗文:《世界经典散文集·上》


    纪伯伦(黎巴嫩)

    原文

    我坐在树下,观察着瞬息万变的天空,透过树枝的缝隙,仰望夜空的繁星。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间寻找栖所,花儿闭上她困倦的眼睛。

    成为一座可以和王宫媲美的宫殿的主人。我将驾驭我的骏马,带你周游天下名胜;我将驾驶我的汽车,陪你出人跳舞厅、娱乐场。我一直在这些思想的舞台上徘徊。

    我听到一个亲切而炽热的声音打断了伤感的长嘘短叹。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这似银的泡沫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着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着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僬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我知道你一向谦逊而有耐心,你温柔而又驯顺,你安贫而又高尚。难道你被空虚的愿望和无谓的骄傲制服了?

    午后,天边突然乌云密布,卷起旋风,雷电交加,隆隆作响,狂风和暴雨组成一支不计其数的大军突然向园林袭来;他们的袭击折断了树枝,扭弯了花茎,把傲慢的花朵连根拔起。

    我们紧贴着地面生长。我们才躲过了狂风暴雨的愤怒。

    暴雨把她从土里拔起,狂风扫去了她的花瓣,把她抛在湿漉漉的青草上。

    这种满足使我在生活的暴风雨里得到了庇护。我的整个存在的意义都包含在这种安全里,我从来不要求比这卑微的生存更多一点的宁静与享受。啊,我原是可以跟你们一样,紧贴着地面生长,等待冬季用雪把我盖上,然后偕同你们去接受那死亡与虚无的宁静。

    玫瑰花沉默了片刻,然后带着骄傲而优越的神情补充说:“我做了一小时的玫瑰花,我就像皇后一样度过了这一小时。我用玫瑰花的眼睛观察过宇宙。我用玫瑰花的耳朵倾听过宇宙的私语。我用玫瑰花的叶片感受过光的变幻。难道你们中间找得到一位,蒙受过这样的荣光么?”

    玫瑰卷起自己的叶子,微微叹了一口气,死去了。她的脸上浮着超凡绝俗的微笑——那是理想实现的微笑.胜利的微笑,上帝的微笑。

    书评

    在纪伯伦的文学世界里,自然万物都被诗化了,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

    爱情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们都乐于将这个话题诉诸于笔端,或直白或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此的思考。

    深沉的哲学思考、富有启发性的比喻、新颖的意象和象征、音乐性的语言等为主要特征,兼具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所有的魅力。

    文章里,作者赋予了“海浪”一个美好、浪漫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出现,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作者又给了这个形象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鸣唱,“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智者,他的文字清新绮丽,想象丰富奇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株生长在幽静花园里的娇小而美丽的紫罗兰,当它发现自己没有玫瑰那种美丽的风姿、在花园中显得渺小而又可怜时,便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命运,热切地请求造化把它变成一株玫瑰花,“哪怕只一天也好”。这个请求受到了一株好心的玫瑰花的劝阻,也受到了造化的警告,但它渴望变成玫瑰的坚定信念却丝毫没有动摇。写到此,作者并没有像我们料想的那样去谴责紫罗兰的“虚荣”,而是热情地讴歌了它生存的伟大意义:尽管这株紫罗兰只做了一小时的玫瑰花,但它犹如皇后一样度过了这一个小时。

    作者假借一株濒死的紫罗兰之口,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

    在本文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一株不满足于自己处境、命运的紫罗兰在实现梦想之后的遭际和心境的描写,热烈地歌颂了那种为追求更高远的境界而敢于冒风险、敢于以生命为代价去尝试的求新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不断探求的高远理想。


    大卫·格罗斯曼(以色列)

    原文

    他们用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狂妄的狡诈,用绳索将我们束缚住,我们则像牵线木偶一样为他们舞蹈。

    他表情拘谨,却流露出冷静无声的愠怒。

    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开始了持续一千八百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此,犹太人这个族群,无论在哪个国家,一直是被屠杀的对象。尽管命运如此悲惨,犹太人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时刻想着重返故园。 犹太人懂得集体精神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他们能够流浪千年而精神不散。

    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种族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因为他们的建国,把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巴勒斯坦人赶出了家园(属阿拉伯民族),从此,流血冲突不断爆发,中东战争绵延了数十载。

    拥挤、肮脏、困苦的生活环境。巴勒斯坦人住在难民营里,房间狭小、黑暗,缺乏干净的饮水,又经常遭受粗暴的搜查。他们的文化遭到漠视,不能期求对方去理解,而只能珍存在自己的心中。

    书评

    作者作为一个以色列犹太人,能够深入巴勒斯坦难民营去调查、了解,聆听和记下他们的心声,不能不说带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文章的标题也很具感染力,是的,无望的生命就像一根根麦秸,只能在收割后的风里瑟瑟地摇晃着。


    尼采(德)

    原文

    哦,我的灵魂哟,我在一切僻静的角落救你出来,我刷去了你身上的尘土,和蜘蛛,和黄昏的暗影。

    哦,我的灵魂哟,我洗却了你的琐屑的耻辱和鄙陋的道德,我劝你赤裸昂立于太阳之前。

    我以名为“心”的暴风雨猛吹在你的汹涌的海上;我吹散了大海上的一切云雾;我甚至于绞杀了名为罪恶的绞杀者。

    哦,我的灵魂哟,我给你这权利如同暴风雨一样地说着“否”,如同澄清的苍天一样的说着“是”:现在你如同光一样的宁静,站立,并迎着否定的暴风雨走去。

    你已经在炽热而梦想,你已经焦渴地饮着一切幽深的、回响的、安慰之泉水,你的忧郁已经憩息在未来之歌的祝福里。

    这种“超人”理想是从“一切僻静的角落”出来的,它已刷去了“身上的尘土,和蜘蛛,和黄昏的暗影”,洗却了“琐屑的耻辱和鄙陋的道德”,具有了纵横地审视历史的能力。它敢于否定一切。也敢于肯定一切,敢于创造

    书评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他的论文思想深邃,文笔犀利。

    全篇以“哦,我的灵魂哟”领起,连用排比,一贯到底,旋律急促,节奏强烈,犹如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冲击力。

    尼采的文章如同其人一样,思想深邃,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他蕴藏在文字中的炽热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高尔基(俄)

    原文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感到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呻吟着——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面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隆,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着,跟狂风争吼。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海燕在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一边大笑,它一边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为欢乐而号叫!

    从雷声的震怒里——这个敏感的精灵——它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轰……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这些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书评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赋予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者)、暴风雨(象征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大海(象征俄国广大革命群众)、风云雷电(象征沙皇统治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俄国资产阶级政客)等特定的意义。作者还综合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拟人、反复、烘托等手法,生动刻画出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勇敢无畏地飞行于海天之间的英姿。文章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革命者,抒发了作者对于革命的强烈期盼及乐观浪漫的政治热情。 引用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饱含激情的战斗号召。

    原文

    天空仿佛越来越低地朝海面俯下来,它好像想听清楚那些不知道休息的波浪瞳睡昏昏地爬上岸的时候,喃喃地在讲些什么。

    高山在严肃地沉思。它们把黑影投在带绿色的重重浪头上,紧紧地罩住了浪头,好像想制止波浪的这种唯一的动作,想静息水波的不绝的拍溅声和浪花的叹息——这一切声音打破了四周神秘的静寂。

    海亲热地拍着岸,波浪的声音是那样亲切,好像在要求我们准许它们在营火旁边取暖似的。偶尔在水声的大和音中间响起来一种更高、更顽皮的调子——这就是快爬到我们跟前来的一个胆子更大的波浪。

    鹰短短地叫一声,就落到地上来,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拿胸膛去撞坚硬的岩石……在它们那种狮吼一样的啸声中响起了雷鸣似的赞美骄傲的鸟的歌声,海浪打得岸石发抖,庄严。可怕的歌声使得天空颤栗。

    海非常平静,是一种带着威严的意味的平静。透露出来让人甜蜜地期待着某一种启示的、使灵魂迷醉的、庄严的消息。

    书评

    本文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工夫。在作者的笔下一切仿佛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那大海在岸边懒洋洋地叹着气,在淡银色月光下静静地睡了,柔和的、银白色的海面,跟南方的蓝色天空融在一块,沉沉地睡了”、“天空仿佛越来越低地朝海面俯下来,它好像想听清楚那些不知道休息的波浪瞌睡昏昏地爬上岸的时候,喃喃地在讲些什么”。

    海、天空、海边的一切都浸透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它们的色彩是那么浓重、绚丽,它们是那么富于动感、充满生命力。这样的描写都使得文章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

    原文

    太阳的第一道光线刚一闪现在天空,黑夜的阴影就悄悄地往山谷和石缝中躲藏,藏在茂密的树叶里,藏在满是露水的花边一样的野草里,而山峰则爱抚地微笑着,好像在对柔弱的黑夜的暗影说:
    “别怕,这是太阳。”
    海浪高高地昂起漂亮的白头,向太阳礼拜,就像宫廷的美女向国王朝拜一样,一边朝拜,一边唱歌:
    “向您致敬,世界的君主!”
    仁慈的太阳笑着;这些海浪快活地转了一整夜,现在它们头发蓬乱,绿色的衣裳揉绉了。丝绒的拖地长裙在脚下绊来绊去。

    沾满沉甸甸露珠的花朵摇摇摆摆,好像在逗人似的说: “先生,请描写一下我们早晨载着露珠的美貌吧!请用语言给花儿们画一幅小小的肖像吧!

    他们丝绒似的花瓣簌簌作响,散发出一种甜蜜的馨香,而在蔚蓝色的温暖的洋溢着芬芳的空气里,则轻轻地荡漾着柔情爱抚的歌声

    书评

    作者巧妙地把充满欢乐的自然界和生活在逆境中的劳动人民加以对照,表达了对旧社会满腔的忧愤、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蒲宁(俄)

    原文

    我们是在夜里到达日内瓦的,正下着雨。拂晓前,雨停了。雨后初霁,空气变得分外清新。我们推开阳台门,秋晨的凉意扑面而来,使人陶然欲醉。

    旭日虽然还是朦朦胧胧的,却已经朝气勃勃地在雾中放着光。湿润的晨风轻轻地拂弄着盘绕在阳台柱子上的野葡萄血红的叶子。

    准备去作尽情的畅游,而且怀着一种年轻人的预感,认为今天必有什么美好的事在等待着我们。 感觉到洁净,感觉到青春的活力。

    每当人们突然看到无涯无际的海洋、湖泊,或者从高山之巅俯视山谷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这种又惊又喜的感觉。

    在宽广的山谷内,在凉飕飕的、润湿而又清新的雾气中,横着蔚蓝、清澈、深邃的日内瓦湖。湖还在沉睡,簇拥在码头的斜帆小艇也还在沉睡。它们就像张开了灰色羽翼的巨鸟,但是在清晨的寂静中还无力拍翅高飞。两三只海鸥紧贴着湖水悠闲地翱翔着,冷不丁其中的一只,忽地从我们身旁掠过,朝街上飞去。我们立即转过身去望着它,只见它猛地又转过身子飞了回来,想必是被它所不习惯的街景吓坏了……朝暾初上之际有海鸥飞进城来,住在这个城市里的居民该有多幸福呀!

    欣赏着纤尘不染的亲切的街道和静悄悄的金黄色的花园中美丽如画的杨树和法国梧桐。在花园上方,天空已被廓清,晶莹得好似绿松石一般。 码头旁,游艇和船夫都在阳光下打着瞌睡。在蓝盈盈的清澈的湖水中,可以看到湖底的砂砾、木桩和船骸。

    我们闭上眼睛,久久地谛听着,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船划破水面时,湖水流过船侧发出的一成不变的汩汩声。甚至单凭这汩汩的水声也可猜出湖水多么洁净,多么清澈。 我把桨提出水面,连汩汩的水声也渐渐消失。从桨上滴下一颗水珠,然后又是一颗……一阵悠扬的钟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至我们耳际,这是深山中某处的一口孤钟。它离我们那么远;有时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听到它的声音。 久久地谛听着独自在古老的城市上空回荡的清脆的钟声。你还记得科隆大教堂的管风琴和那种中世纪的壮丽吗?由深山中隐隐传至我们耳际的钟声温柔而又纯净,闭目坐在船上,侧耳倾听着这钟声,享受着太阳照在我们脸上的暖意和从水上升起的轻柔的凉意,是何等的甜蜜,舒适。

    他孑然一身,可他的心却渴望整个世界都幸福。

    有朝一日我将融入这片亘古长存的寂静中。

    有只兀鹰翱翔在山岭与蓝天之间的广阔的空中。

    书评

    他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

    《静》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光感、构图俱佳的图画。“我们”站在阳台上俯视日内瓦的大街小巷、山脉、湖面等,随即又乘船近看日内瓦城的美景。与此同时,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如写海鸥的活动“两三只海鸥紧贴着湖水悠闲地翱翔着,冷不丁其中的一只,忽地从我们身旁掠过,朝街上飞去。我们立即转过身去望着它,只见它猛地又转过身子飞了回来,想必是被它所不习惯的街景吓坏了……”一去一回地飞翔,张弛有序,给人极强的节奏感。

    作者对事物观察得非常细。写湖水清澈,是“在蓝盈盈的清澈的湖水中,可以看到湖底的砂砾、木桩和船骸”。写雾是“远处的一切都被轻纱一般亮晃晃的雾覆盖着”、“近处,在宽广的上谷中,在凉丝丝的,润湿而又清新的雾气中,横着蔚蓝、清澈、深邃的日内瓦湖”。写水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船划破水面时。湖水流过船侧发出的一成不交的汩汩声。甚至单凭这汩汩的水声也可猜出湖水多么洁净,多么清澈。”、“把桨提出水面,连炯炯的水声也渐渐消失。从桨上滴下一滴水珠,然后又是一切……”等等这些美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眼睛,是捕捉不到的。蒲宁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被称赞:“他谨严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本文正体现了这种严谨细腻的写作风格。


    巴乌斯托夫斯基(俄)

    原文

    我醒来是在灰蒙蒙的黎明时分。 落叶簌簌作响,一堆堆地堆在地上,发出暗淡的光辉。由于这光,人的脸好像晒黑了似的,桌上翻开的书页上仿佛蒙上了一层旧蜡。 花园里还没闻到腐烂的树叶味,湖里的水还没有发绿。早上,木板屋顶上还没有铺上一层厚厚的严霜。 秋天来得很突然。树林里落叶纷飞,仿佛在下濛濛细雨。

    秋天我时常凝神注视着正在飘落的树叶,想要把握住那不易察觉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看到叶子从树枝上脱落、开始飘向地面的情景,但我很久都没有能做到。我在一些旧书上看到,落叶会发出簌簌的响声,可是我从来也没听到过这种声音。需要有时间,让听惯城市街道上的种种噪音、已经变迟钝了的听觉能好好休息一下,能够捕捉到普通的秋天大地上非常纯正、非常准确的声音。

    在老鼠弄出来的轻微的响声中,我睡着了。我梦见,星星落到湖里,旋转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沉人湖底,在水面上留下一些金色的波纹。

    书评

    观察细微、描写准确,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光照在人的脸上,而给旁人以脸孔变黑的感觉;由于这光,书上的字迹变得模糊;这些情景细想来似乎都本应如此,但若要如此准确地描绘出来,没有一番细致观察是不行的。

    对光带的闪动进行了跟踪。在作者的细致观察下,事物的情况纤毫毕露;感受之深微,实在是令人叹服。

    作者在文中写了枯叶、候鸟、河流等,这些与秋天直接相关的材料似乎是应该描写的。


    屠格涅夫(俄)

    原文

    灰色的天空中有几处闪耀着星星;滋润的风时时像微波一般飘过来;听得见夜的隐秘而模糊的私语声;阴暗的树木发出微弱的喧噪声。

    两匹副马畏缩着身子,打着响鼻,优雅地替换着蹄子站在那里;看守人安闲地在那里打鼾;每一个声音都仿佛停滞在凝结的空气中,停滞不动。你觉得有点儿冷,就用大衣领子遮住了脸,你打瞌睡了。马蹄踏在水洼里发出很响的声音;马车夫吹着口哨。

    除了猎人之外,有谁曾经体会到黎明时候在灌木丛中散步的乐趣呢?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

    但是这时候电光微微地一闪。……啊,原来是暴风雨要来了,水通过了草屋顶滴在芳香的干草上。

    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

    知更鸟的金嗓子欢愉地发出天真烂漫的絮絮叨叨声。

    脚踏在潮湿的土地上觉得有弹性;高高的干燥的草一动也不动;长长的蛛丝在苍白的草上闪闪发光。

    久已睡着了的印象蓦地苏醒过来;想象力像鸟一般翱翔,一切都在眼前清晰地出现并活动起来了。

    有时一去不回地沉没在回忆中了。全部生活就像一个手卷似的轻快迅速地展开来。

    在秋天,早晨严寒而白天明朗微寒的日子里,那时候白桦树仿佛神话里的树木一般全部作金黄色,优美地显出在淡蓝色的天空中;那时候低斜的太阳照在身上不再感到温暖。但是比夏天的太阳更加光辉灿烂。

    清风徐徐地吹动,追赶着卷曲的落叶;那时候河里欢腾地奔流着青色的波浪,一起一伏地载送着逍遥自在的鹅和鸭;远处有一座半掩着柳树的磨坊轧轧地响着,鸽子在它的上空迅速地盘着圈子,在明亮的空气中斑斑驳驳地闪耀着。……

    可是这时候风轻轻地吹出了,一块淡蓝色的天空通过了稀薄如烟的雾气而显现出来,金黄色的阳光突然侵入,照射成一条长长的光带,落到田野上,钻进树林里——接着,一切又都被遮蔽起来。

    被太阳照暖了的最后一阵阵烟雾时而凝集起来,铺展得平平的,时而盘旋缭绕,消失在发着柔和的光辉的蔚蓝色的高空中,这一天就变成壮丽无比的晴明天气了。

    在冬天的日子里,你在高高的雪堆上追逐兔子,呼吸严寒刺骨的空气,柔软的雪的耀目而细碎的闪光,使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要眯拢来,你欣赏着红澄澄的树林上面的青天,这一切多么可爱啊!

    早春的日子里,当四周一切都发出闪光而逐渐崩裂的时候,通过融解的雪的浓重的水汽,已经闻得出温暖的土地的气息;在雪融化了的地方,在斜射的太阳光底下,云雀天真烂漫地歌唱着,急流发出愉快的喧哗声和咆哮声,从一个溪谷奔向另一个溪谷。

    书评

    作者在描写时并没有像照相机一样巨细不分地把什么都摄进作品,而是抓住那些最引入注目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描写,将其新鲜、奇妙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在冻凝的空气当中一切声音好像都静止了——吊在那里。不动了。”这里写的是春天拂晓前的幽静。作者以其独特的感受,用“冻凝”和“吊”这些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把春晨的静态写活了。

    “在白露沾湿的草地上,你的脚印踩出了一行绿线,你分开那些湿透了的矮树丛,一股夜里蕴蓄着的温暖的香气向你喷来。”这里写的是夏晨的丛林。那“一行绿线”,不仅写出了夏天丛林草地的色彩,而且写出了它的厚密。“温暖的香气”,点明了夏季花果繁茂的特点,“蕴蓄”、“喷来”,可见香气之浓烈,树丛之茂密。

    天空中早已横布了金色的光带,在峡谷上面朝雾卷成一块块云团,云雀唱出了优美的歌,清晨的微风开始吹拂,深红色的朝日慢慢地浮了起来。”形象、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从日出时五种具有特征的景物(光带,朝雾、云雀、微风、朝日)的变化中,感受到春晨的清新和欢乐。

    文章采用的是第二人称写法。作者时而用发问的语气,如“你明白吗?来引起读者的兴味;时而指点如何旅行,如何观赏,使“你”跟随“导游者”的足迹,走遍森林和原野,阅尽景色;时而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你”来直抒自己的胸臆,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这样的写法为文章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使文章读起来更加亲切、自然。

    尽管资本主义相对有了一些发展,但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封建农奴制的汪洋大海中。沙皇君主专制制度日渐腐朽,整个俄国社会处于一片高压之下。此时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把神圣的革命事业比喻为巍峨的殿堂;用门里面的“阴森昏暗”、昏暗中散发出的“寒气”以及他人的嘲笑和非议,象征革命征途上的坎坷不平。人活着,就不应该只像禽兽一样追求口腹之乐,而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原文

    我们几个人乘着一叶装饰华丽的小舟。一张白帆像天鹅的胸脯,飘扬在随风招展的桅头旗下边。 我眺望四周,一片漫无边际的蔚蓝的海,无数波浪闪耀着金鳞;头上,也是这样漫无边际。我们中间不时发出爽朗、快乐的笑声,宛若群神的欢笑!我们快速的小舟随着温柔的波浪,轻轻地起伏。没有风推动它,是我们欢腾跃动的心引导它前进。

    一些充满灵感力量,极其美妙的诗句……仿佛天空也在对它们呼应——而且,周围的海,也若有同感地在颤鸣……随后又开始了幸福的寂静。

    书评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片颇似“桃花源”的天地。蓝天、碧海、宝岛;水晶碧玉、花香乌语;还有一群内心世界美好、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年轻人。这些构成了作者的梦幻王国。

    然而这个“王国”毕竟不是现实,文本的开篇即明确地告诉读者,“啊,蔚蓝的王国!蔚蓝,光明,青春和幸福的王国啊!我在梦中看见了你……”,结尾处再一次提醒读者,“啊,蔚蓝的王国,我在梦中见到了你……”作者这样写并不单纯是为了结构上的前后照应,更多的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个美好“王国”的非真实性。


    托尔斯泰(俄)

    书评

    这是一篇揭露和抨击沙俄统治者凶残暴行的战斗檄文。它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性。文章开头·托尔斯泰以他所擅长的小说笔法。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情感,也使得本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形式,而当声讨杀人者的罪行时,则改为第二人称形式。人称转换后,语言更加痛快、犀利,如同匕首直中对方要害,充分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莫拉维亚(意大利)

    原文

    旅人获得的头一个印象,是迹近绝望的荒凉。

    从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棚屋到摩天大楼,没有任何的过渡,唯有骤然的突变。在装有空调的现代化机关里办公的年轻官员,他的父亲也许就居住在热带大草原的一间茅屋里,每日放牧牲畜,一手执着柳条鞭,另一只手握着一柄利矛,作为防御野兽侵袭的武器。

    新资本主义全然不畏惧疟疾、苍蝇、潮湿或干燥的酷暑,毫不顾忌雨天的泥泞与夏令的灰尘,居民落后、原始的粗俗,道路与城市的匮乏。

    它现在深信,跟人口众多的亚洲,受到西班牙传统羁绊的、沉睡的拉丁美洲比较起来,它拥有足够的力量迅速吞噬非洲。新资本主义对非洲的兴趣,不只出于对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各种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的需求,而且是为着跟共产主义的竞争,

    大抵都是此种质地异常粗糙,但价格又极其低廉,把如此强烈而又如此瑰奇的色彩,如此怪诞而又如此魅人的构图巧妙交织、浑然一体的纺织品。

    他们颇像开屏的孔雀,沐着炎炎的阳光,神气昂扬地行走在飞扬着灰沙的街道上,沉浸于虚浮而永恒的节日气氛之中。

    书评

    他以娴熟的技巧,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日益丧失理想、陷入无可挽救的思想危机的现状,展示出西方社会富裕的物质生活向贫困的精神生活的尖锐矛盾


    普鲁斯(波兰)

    原文

    薄暮——这是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凶猛的夜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它总是朝败暮胜,主宰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就全线溃退,躲在隐蔽的地方窥伺着。

    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地窖中,森林密丛问,阴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濠沟,屋角和墙窟。它慢慢地布开,悄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里,衣裙的褶皱间,躺在最细的砂粒下面,缠在最薄的蛛网中,伺机出动。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人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书评

    《影子》是一篇富有象征意蕴的散文,作者把一个无名的点灯人称为“影子”,他默默无闻地生活在世界上,为世界点燃了光明,却没有留下自己的芳名,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尘世,却没有任何人看清他的面容。“影子”尽管崇高却是个悲剧人物。

    他在创作中善于在矛盾斗争中揭示人物性格,运用讽刺、幽默、虚构、夸张和朴质的叙述等多种手法描写细节,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者通过对点灯人命运的展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悲惨际遇,同时也歌颂了他们的勤劳善良,对下层劳动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为了突出点灯人的重要性,文章开篇就对气氛进行了渲染。作者通过奇妙的想象把黑夜比喻成一支“凶猛的”、“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的夜大军。作者通过对夜大军“伺机出动——悄悄袭击——全面攻势”的描写,充分展示了环境的恶劣,为点灯人的出现作了充分的铺垫。

    这些都说明点灯人生活贫困,处境孤苦,像影子一样在世界上无声无患地生存着。

    扫院人“默然沉思”的神态,给作品增添了悲凉感。看墓人冷漠的语调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被社会所压迫,连生死都不为人注意的悲惨处境

    《影子》就是这样以巧妙的构思、层层的铺垫,为普通劳动者唱了一曲哀歌,并在记人叙事之中深蕴哲理,饱含批判力。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

    原文

    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

    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

    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书评

    《草莓》是一篇寄寓着深刻哲理的美文。 全篇处处围绕一个“变”字来写。交与不变,扑朔迷离。作者见微知著,否定不变的错觉,揭示“变”的必然,从而使人的心灵被震撼。

    文章开头即交待“时值九月”,但是作者却强调“夏意正浓”,所描写的一些景物也颇有盛夏时的“容貌”。作者和友人曾于五月来到乡下,尽管时光流逝,但四个月后,此地景色却依旧。这是作者见到那颗晚熟的硕大的九月草莓,心潮顿时掀起波澜的原因所在。

    笔锋陡转,写时光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而作者最后的感悟是光阴对我们“有所剥夺,亦有所增添”,剥夺了年华,却增添了阅历和经验——既有对时光不复返的丝丝惆怅,又有一种过来人的沉稳与豁达。

    从艺术上看,本文语言洗练精美,遣词造句间无不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如“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这样的语言与朱自清先生散文《匆匆》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有异曲同工之妙。


    玛丽·居里(波兰)

    原文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还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

    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所以后来我要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

    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非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了,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还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

    书评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于科学事业的无比热爱和追求朴素生活的人生信念。 她既不去描述自己荣耀的一生,也不去粉饰自己所取得过的辉煌成就。她不求名、不逐利,像个纯真的孩子一样,沉醉在自己热爱的科学工作中。


    显克微支(波兰)

    原文

    在睡眠里,那困倦的人回复了他们的力气;那睡眠揩干了他们的眼泪,正如慈母一般,又用了忘却的云围绕着睡者的头。

    常春藤的叶有一种微妙清明的光辉,有如朝霞,这很是神奇,安静,清净,似乎在睡眠里做着幸福而且无间的好梦。

    书评

    文中从始至终流露着作者对于人生的悲哀和对于现实的无奈情绪,而令人失望生厌的“生之原”也正是现实社会的写照。此外,文中两个“草原”、两个“国度”的设置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宗教情怀。

    从艺术上看,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文字优美,充满神秘色彩。另外,将深奥的寓意蕴涵在生动的故事中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培根(英)

    原文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书评

    本文中没有对自己的观点做长篇大套的论述,而只是将自己的看法,通过一个个简练的句子表达出来。初读时,似略嫌枯燥;然细细玩味,却发现每句话背后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狄更斯(英)

    原文

    那一天的天气寒冷潮湿,着实苦人;凄雾浓重,几欲成滴,树木在这个北国里还都枝柯赤裸,完全冬意。不论多会儿,只要车一停下来,我就侧耳静听,看是否能听到瀑布的吼声,同时还不断地往我认为一定是瀑布所在的方向死乞白赖地看;我之所以知道瀑布就在那一方向,是因为我看见河水滚滚朝着那儿流去,每一分钟都盼望会有飞溅的浪花出现。

    同时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 那时澎渤大作,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我只能看见巨流滔天,劈空而下,但是对于这片巨流的形状和地位,却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感到泉飞水立,浩瀚汪洋而已。 一直到我来到平顶岩上看去的时候——哎呀天哪,那样一片飞立倒悬的晶莹碧波!——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才在我眼前整个呈现。

    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是对于死者淡泊安详的回忆,是对于永久的安息和永久的幸福恢廓的展望,不掺杂一丁点暗淡之情,不掺杂一丁点恐怖之心。

    日常生活中的龃龉和烦恼,如何离我而去,越去越远啊!巨流的砰訇对于我如何振聋发聩啊!绝迹于尘世之上而却出现于晶莹垂波之中的,是何等的面目啊!在变幻无常、横亘半空的灿烂虹霓四围上下,天使的泪如何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啊!

    那片浩瀚汹涌的水,仍旧竞日横冲直滚,飞悬倒洒,砰訇渊渤,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亘横跨。

    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壁上阵阵剥落。

    书评

    狄更斯也没有受篇幅的制约,他将写小说的这种手法运用到散文中,使这篇写景散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从不同角度来写尼亚加拉大瀑布。首先是听觉角度,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澎渤大作,震耳欲聋”——未见瀑布,先闻其声。先用“声音”抓住读者的心,既设置了悬念,又为下文进一步描写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尼亚加拉大瀑布闪亮登场,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写视觉上的感受。作者先从整体上对瀑布做了一个描绘,“哎呀天哪,那样一片飞立倒悬的晶莹碧波!——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才在我眼前整个呈现。”一出现,又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

    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像一般的写景散文那样只单纯描绘一个平面图,而是以小说家特有的敏锐眼光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层面的艺术效果图。从“边缘”、“河面”、“邻岭”、“下游”不同方位来观察瀑布,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效果。

    从“纯精神”的角度来看瀑布。作者把眼中美景加以点化,使之变成了“一首有声有色的心灵交响曲”。置身于“震耳欲聋,玉花飞溅”的“浩瀚峻伟”中,作者感受到的却是“一片和平之感: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也正因为瀑布与作者的心灵有了契合,它最终在作者眼中才是这样的神奇——“还没经上帝吩咐而一下弥漫宇宙的时候,就在这儿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


    高尔斯华绥(英)

    原文

    不致随着我的表针的每下滴答,就又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

    不过再不用过度紧张地去谛听那永无休止的隆隆炮声,或去观看那倒毙的人们。

    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

    我能在这温暖阳光的覆盖之下安然睡去,而不会醒后又是过去的那种恹恹欲绝。我可以抬头仰望那碧蓝的晴空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终于能够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晴空,那么澄澈而蔚蓝,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那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再会浮起屠杀的血污。

    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一切都是多么愉快。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把那快乐的小鸟攫去。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

    耳不闻杀伐之声,目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

    战争的创伤已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

    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书评

    作者通篇都在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回忆往事,描绘景物,酣畅淋漓地抒发感情,又不时穿插一些议论,任凭思路自由驰骋。

    表面看来似乎很“乱”,但由于作者自始至终都在围绕憎恨战争、热爱和平、自然和生命的感情线索展开叙述,所以作品读后给人形散而神聚之感。


    罗素(英)

    原文

    她便经常在午夜时分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里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而且你又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情况。

    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的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且可耻了。

    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愉快而又充实地去生活,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醒老年人需要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二是过分地依恋年轻人。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

    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深入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

    书评

    《我为何而生》是罗素为其晚年所撰的自传而写的一篇序言。文中作者以隽永的话语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字里行间闪烁着博爱的光辉。

    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从人生目的和生命意义角度出发对“我为何而生”所作的思考。在作者看来,爱情是纯洁美好的,是它将人类带入了天堂般的美妙境界。而知识则可以丰富人的头脑,陶冶人的情操。作者的思想感情经过升华才达到了对全人类的关爱。


    罗伯特·林德(英)

    原文

    他可能在书本上已经达到了知识的顶峰本身,但在他用自己的眼睛证实每一个光辉的细节之前,他仍然感到是半无知的。仍然有其他领域在等待他去征服,有一大堆有争论的问题等待他去解答。

    蒙田告诉我们说,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糟到每次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我自己就有一个不可捉摸的、有漏洞的记忆力。一个记忆力坏的人可以一辈子继续不断地阅读普鲁塔克的作品和《天方夜谭》。很可能,即使在记忆力最坏的脑子里也会留下零星片断的东西。

    我们甚至对我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做是无所不知的源泉。

    书评

    语言平实,娓娓道来中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与此相应,文章行文徐徐渐进,节奏舒缓从容。讲的是道理,却不涉理论。没有理论的架子,没有严肃的面孔;用具体的事例、细腻的感受引人入胜。二是情理交融,二者相得益彰。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来写无知和乐趣的关系。读者会在与作者的感情交流中,不知不觉为其“理”所动。三是由点及面,层层扩展。如开头的三句话,像是并列,实则是递进。第一句说人,第二句说“我”,第三句推而广之,说所有的人。四是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具有动态感。如写布谷鸟降落之前,“像鹰那样在风中停住,长长的尾巴颤抖着的样子”,像是一个特写镜头,撩人心绪。五是在平静的描述中,嵌入富有哲理的警句。


    普里斯特利(英)

    却有浮云阴影和色彩斑斓的地平线慢慢变幻出来的千姿百态,微妙绝伦,足以使您心荡神移,情趣丛生。

    高原上一块块客厅地毯般大小的草地,美好柔软得像丝绒,诱您躺在上面养神歇息。那儿远离尘世喧嚣,超脱人间利害得失,万古长存,使人头脑得以休息,杂念涤净。

    我们连日舒坦地躺在高原草地上,不是仰望苍穹就是梦幻般地凝视远方的地平线。当然,说我们什么事都没干,也绝非事实,因为我们抽掉大量烟叶,吃了许多三明治和小块的巧克力,喝了不少冰凉冒汽的溪水。

    在远方某地,我们的亲友正在乱哄哄地忙忙碌碌。动用心计啦,图谋策划啦,争辩啦,挣钱啦,挥霍啦;可我们就像成了仙一样,实实在在地无所事事,头脑清净,一片空白。

    先生虽然没有点我们的名,却在攻击懒散那一过程中,脑子里自始至终想着我们俩,这一点是根本用不着怀疑的。也许他的脑海里出现这样一种使他震怒的景象,那就是我们俩平躺在荒野高原上,堂而皇之地浪费时间,而世间却有许多活儿急待去做。

    我认为魔鬼仍然是宇宙间最忙碌的家伙,我也蛮有把握地想象到他在谴责懒散,而且对那种浪费一丁点时间的现象大发雷霆。

    惠特曼,如果剥夺了他双手插在裤兜里闲荡的习惯以及这样消遣时所流露出来的天真喜悦,就只会是个大号笨蛋。

    他必须存有可以汲取的精力,必须能够浸沉于缓缓流畅的沉思奇想的河流,必须内心深处是位诗人。

    书评

    别人或“对着吹牛”消磨时光,或“乱哄哄地忙忙碌碌,动用心计啦,图谋策划啦,争辩啦。挣钱啦,挥霍啦”,而“我们”则“连日舒坦地躺在高原草地上,不是仰望苍穹就是梦幻般地凝视远方的地平线”,“像成了仙一样,实实在在地无所事事,头脑清净,一片空白”。作者接着写了别人对于我们这种“无所事事”态度的反应——“指责”和“攻击”。但是这样的忙碌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让人头脑不得“休息”,“杂念”重重

    作者提倡人们要保持一种“无所事事”的态度,不过是对现代社会中人被物质异化这种生存状况的一种讽刺。而他所追求的则是一种简单、纯真的生存境界。


    伍尔芙(英)

    原文

    微风一吹,她的紫衣起涟漪,像一朵花依附在茎上;草点头;一只白蝴蝶就在她的脸上扑来扑去。

    书评

    作者伍尔芙根据个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来捕捉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美的现象,并以这些现象来传达自己审美理想。以各种不同的声音为线索,组成一个画面不断交换、意识情绪时时流动的诗的境界。


    兰姆(英)

    原文

    但是当他真的故去,虽然刚刚一霎工夫,在我已经恍如隔世,死生之间竟是这样判若霄壤;对于他的夭亡起初我总以为早已不再置念,谁知这事却愈来愈萦回于我的胸臆;虽然我并没有像一些人那样为此而痛哭失声或久久不能去怀(真的,如果那次死的是我,他定然会是这样的),但是我对他确实是昼夜思念不已,而且只是到了这时我才真正了解我们之间的手足深情。我不仅怀念他对我的好处,我甚至怀念他对我的粗暴,我一心只盼他能再复活过来,再能和他争争吵吵(因为我们兄弟平时难免阋墙),即使这样也总比他不在要好,但是现在没有了他,心里那种凄惶不安的情形正像当年你们那伯伯被医生截去了腿脚时那样。

    书评

    这些或在作者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人,在他的笔下无不美丽、鲜活。

    再无别的亲人了,有时竟数月无人可谈。因此文章写得凄婉悱恻、温婉细致,字里行问透露出一个从没有妻室子女之乐的人的莫名悲哀。作者的孤独之感和对家庭之爱的期待也溢于言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文:《世界经典散文集·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ii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