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场合 请管好自己的小孩

作者: 桑格娜 | 来源:发表于2016-05-20 19:05 被阅读217次

    人们的行为和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教育所起的作用比其它任何事物起的作用都要大;假如这种说法如我所信的那样的确不错,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得出结论说,应当在形成儿童的精神方面予以极大的注意,而且应当及早加以调教,那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一世。

                                             ——《教育漫话》



    〔1〕

    屏幕上,毛格力正在疯狂得奔跑,坐在前排的一个年轻女人终于忍不住回过头来,对我旁边的女人说:“你们的孩子一直在大声讲话,家长管管好不好?”随即而来的是年轻妈妈对小男孩的一声怒吼“你看吧。”小男孩在短暂的沉默后,又开始和旁边的小姑娘叽叽喳喳了起来。散场的时候,之前说话的年轻女人还在跟身边的男人抱怨:“一直在讲话,太没素质了。”

    〔2〕

    我的右边坐了两个年轻的妈妈,分别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妈妈们直到快开场才进来,屏幕上的狼、黑豹、熊、、大象、牛等动物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注意。从一开始,两个小孩子就唧唧喳喳个不停,除了偶尔说一句“天亮了”或者“老虎”等与电影情节相关的话之外,大多数时候他俩说着“砰砰”“啪啪”“喝水”等跟电影无关的内容或者嬉笑打闹。有好几次,我都听不清屏幕上的动物们说了什么,坐在我腿上的阳阳偶尔扭过头去看他们一眼,然后继续盯着屏幕。妈妈们呢,在小孩子转来转去的时候会说“坐好”或者“下次不带你们两个一起看电影了”或者稍微回答下小朋友的问题,小朋友依然该动动,该说说。

    我的左边坐了一个男人,带着个小女孩,个子不高,说话还还奶声奶气的,约摸三岁吧,应该是给小女孩单独买了票,开始是自己坐在位置上。小姑娘也讲话,但是声音很轻,我只能听到她说“妈妈”,爸爸轻声跟她说“妈妈还没下班”,整个过程不哭不闹。中间爸爸还带小女孩出去过一次,大概有十来分钟才进来。也许是小女孩要上厕所,也许是小女孩呆不住爸爸带出去走走。

    同样是带孩子,区别真心大。按理说,孩子跟着妈妈,应该是比较有安全感的,右边的小孩一直大声说话,只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对这个电影根本不感兴趣。也许,对他们来说,去外面地上跑一跑或者去楼下的娃娃机上抓小动物或者去隔壁坐下摇摇车,都比呆在一个黑黑的房间看电影要好得多。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带他们离开。可是他们没有,他们没有说“公众场合不能这样讲话,会影响别人”,也没有问“你是不是不想看电影”,也没有建议说“如果你不喜欢看电影我们就出去玩吧”,他们什么都没有做,他们只是在受到别人职责的时候,对着孩子吼了一句“你看吧”,好像是因为被人指责丢了面子所以才愤怒的。也许是因为,本来主要就是想让孩子看电影的;也许是因为票都买了不看可惜;也许是因为他们自己还喜欢看这部电影……总之,他们没有离开,大声讲话一直持续到电影散场。

    〔3〕

    我们看到很多文章,说大陆人总是被人看不起,可以想象得到,在机场、在餐厅、在商场,孩子大声哭闹大声讲话,随地大小便,父母要么习以为常地得置之不理,要么认为孩子不听话感到生气,要么大言不惭得说跟孩子计较什么,他们丝毫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别人,这是不对的。洛克说:“人们的行为和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教育所起的作用比其它任何事物起的作用都要大。无论他们的行为是否端正,人们都会因此赞扬或责备他们所受的教育;而当他们做错了什么事情时,人们便会说,那是他们的教养造成的。”

    1613年,克劳德·哈代在改写伊拉斯谟的《论孩子的教养》时提出“修养的很大方面是为了摆脱日常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生理本能”。

    中国古代对随地大小便等行为很多时候是零容忍。《左传·定公三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二月二十九日,邾国君主庄公远远发现守门人用水冲洗庭院,便问是怎么回事。守门人说:“夷射姑旋焉”,守门人这一回答让邾庄公动怒了,“旋”是撒尿,夷射姑在自己的庭院里小便,这还了得!邾庄公命令把夷射姑逮捕起来。没有抓到,更加生气,自己从床上跳下来,摔在炉子里的炭火上,皮肉溃烂,死了。

    不随地吐痰,同样是古人所提倡和积极执行的。《礼记·内则》规定:“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在父母公婆跟前,打饱嗝,打喷嚏、咳嗽,打呵欠、伸懒腰,吐唾沫、摸鼻涕等都是不被允许的。痰盂的发明是古人不随地吐痰的重要物证,最晚在汉代已是家居必备之器,据《西京杂记》记载,当年广川王刘去盗魏襄王墓时,便曾盗出一只“玉唾壶”。到清代,痰壶更成了皇家的“标配”。

    在300年前的欧洲,一个有身份的人随地吐痰,公开打喷嚏,打哈欠就已经是不可思议的粗鲁。

    据民国时期社会活动家简又文先生的《西北东南风》一书记载:“李鸿章在英国伦敦赴某贵族宴会时,席间咳嗽,即随手取桌前盛香槟酒之小玻璃杯,吐出浓痰一口于其中,复置座前,”于是乎,举座失色,为之震惊。

    《李鸿章与淮军》记载,李鸿章出访美国时,在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因为不准在图书馆内抽烟备受委屈,就“啪”地一口痰吐在图书馆大门前,被图书馆要求擦掉且罚了款。这位走出国门的一代名臣,因随地吐痰要么大煞风景,要么遭受罚款,让世人传为笑柄。然而,今天的国人,似乎仍然没有告别这些陋习。不仅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我们的孩子也被带弯了。

    〔4〕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绅士。洛克把精神健康排在身体健康之后的第二位,认为要让精神保持正常,使它在一切场合都能举止得当,体现出理性动物的高尚和美德。洛克提出:“美德是真正的精神财富,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纳的则是良好的教养;任何人若要受人欢迎,他的行动就不仅要有力量,而且要优美、坚实、甚至于有用,都是不够的;必须优雅,才能光彩夺目,惹人喜爱。

    洛克绅士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造就能按这些道德规范行事的有绅士风度的人,良好的教养或礼仪是成为绅士的重要条件,有教养的人必须在面貌、声音、语言、动作、表情上显现文化气质,除了尊重别人之外,还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言谈举止中的君子谦谦、温和有礼是我们内心品格、涵养与素质的展现,是人们常用外在举止修养来判断人的内在品德的原因。

    让自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禁止异响,根据时间地点场合调整自己的音量和动作,不让过高的声音干扰他人,不让过大的动作冲撞他人,处处礼让,体谅他人的尴尬,不给别人制造麻烦和痛苦,懂得与人礼尚往来,这便是修养。

    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不一定是天性,更多是后天教养的结果。修养本无大事,只是日常生活种养成的某些简单的好习惯,并重复多次而成。

    〔5〕

    毛格力说:难道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也许你和我一样,也走过很多的弯路,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变,永远不会太晚。

    培养孩子的修养,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大人要理解和宽容对待儿童天性的举止。冰心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这就是说,无论家长采用何种教育方式,都要以尊重孩子的天性为前提。子的喜怒哀乐是纯真无邪的,对外部事物的感受也是感性直观的。就如上述的妈妈,五六岁的小孩不喜欢受拘束,电影吸引不了他,他忍不住要讲话,这是正常的。妈妈应该理解他们,理解不是说任由他们这样去做,而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体谅他们的难处和痛苦。他们不要看电影,他们喜欢去外面撒欢,那就带去撒欢好了。

    其次,管束、规范他们的言行。据说在英国一般家庭中,5 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们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甚至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英国人认为孩子应学会忍耐。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绅士,如果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孩子大哭大闹从来不但不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甚至还可能遭到严厉的训斥。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培养和磨练中,养成了英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绅士风度。富兰克林签约作者姚瑶说:教育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碎碎念,父母也需要通过长期的碎碎念,帮助孩子规范他的言行举止,培养好的习惯。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榜样教育。模仿是孩子学习的基本手段,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你自己决不可在他的面前做。如果你认为他做了某种事情是一个过错,你自己却不小心做了,那么,他便—定会用你的榜样来庇护自己,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孩子本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纸上会画出怎样的图画,要看父母如何示范。父母彬彬有礼,孩子就彬彬有礼;父母仪态万千,孩子便仪态万千;父母有教养,孩子才会有教养。

    〔6〕

    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养大一个孩子容易,教好一个孩子不易,唯有不停学习,不断修炼,时刻提醒,勤加剪枝施肥浇水,静待花开的美好才能如期而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众场合 请管好自己的小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mn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