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时提起,离念大学已然快十年了。
朋友问我还记得北航的八字校训吗?思索良久,想起来后半截:“知行合一”。
记得这四个字,是因为学校有两栋楼:“知行楼”和“合一楼”。学校给楼房起名向来节省,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按数字顺序排开,能把成语拆开实属难得。
念书时,每天下课都要穿过“知行楼”去“合一楼”吃饭,一日两次,仿佛晨安暮省,实在很难忘记。
以前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不过就是校训的一部分。现在想想,好像还是不太懂,好像又懂得了什么。
十年前,我们期望着成为让自己骄傲的人,十年后,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梦想也依旧不过是梦想。人要活得快乐,归根结底就这四个字:知行合一。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拧巴,自然能快乐。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内心迷惘的你们,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问题下写着:二十三了,每天上上班,混吃等死,每个月两三千的工资,没有朋友,没有目标,没有女朋友,不知道未来该干嘛。
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赶时间:读书的时候追求好学校,念完书拼命想找个好工作,结婚要找个好对象,买房子要找个好地段。我们以为一旦找到稳定的工作,成家买房之后,人生就结束了,完整了,就可以休息了。剩下的大把时间里,便陷入了不知道要追求什么的迷茫中。
我们似乎特别容易迷茫,不知道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身处资讯爆炸的时代,看得太多;从小被洗脑的价值观又太单一,就这么矛盾地活着。
人这一辈子,其实是不断认识自己,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所谓知,不过就是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去哪里。
失去自我的人生,怎么走都是死路一条
知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需要,自己都丢失了,谈什么自我实现。
忘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看过来。有时候觉得自己还挣扎在第一层...前两天补完了一部稍微被低估了的电影《28岁未成年》,本以为又是一部乏善可陈的女性自强励志片,看完却发现是更加坚定却内敛的题材:与自我和解。
故事简单:二十八岁的凉夏被相恋十年的男友抛弃,偶然得到一盒魔法巧克力,能唤醒十七岁的灵魂。年轻的凉夏有着完全相反的性格:大胆自信,无所畏惧。
大凉夏为了爱情放弃梦想,逼婚未遂被男友抛弃;小凉夏勇敢追求,却依然与爱情擦肩而过。十七岁的凉夏没有解决的问题,二十八岁的凉夏依然没有解决。
电影末尾,凉夏生命垂危,在与现实平行的世界里,大雾弥漫,17岁的凉夏和28岁的凉夏第一次面对面:小凉夏哭得撕心裂肺:你的世界里没人在乎我,凉夏问她:那你在乎你自己吗?
在小凉夏即将消失的时候,28岁的凉夏砸破阻碍在两人之间的隔阂,紧紧拥抱年轻时的自己,告诉她:我们再也不会分开了。
电影由张艺谋女儿张末执导,倪妮演技大爆发,17岁的活泼张扬和28岁的唯诺含蓄穿插交织。回首来路,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模样。我们一边描绘着理想的自己,一边努力维持着别人要求我们成为的样子,左顾右盼,惶惶恐恐地朝社会的期望值靠近。
可是啊,想要在别人指定的地方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不过是徒劳。我们的人生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戏剧、不是讲给别人听的故事,大部分事情都是冷暖自知。
蔡依林难得走心的歌,主歌的歌词很棒:当退去光鲜外表 当我卸下睫毛膏/ 脱掉高跟鞋的脚 是否还能站得高/ 当一天掌声变少 可还有人对我笑/ 停下歌声和舞蹈 我是否重要/ 我镜子里的她 好陌生的脸颊/ 哪个我是真 哪个是假你想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就要停止对别人的依赖;你想成为被所有人喜欢的人,就脱离不开社会的绑架;你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就不要害怕孤独;你想要知道世界的真相,就要接受世界的黑暗;你要寻求安稳,就得忍受制度的桎梏。
一个“不惑”的人和一个活得拧巴的人之间,差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经历、见识和智慧。
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与自我的和解。
月亮还是便士?苟且还是远方?
知的第二步,是知道我想做什么,我想去哪里。
生活的每个阶段都充满选择,小到晚上吃什么,明天穿什么衣服,看电影还是玩游戏,大到尊严还是肉糜,“何以家为”的家国与个人,梦想还是现实…
大部分生活中的困扰都是来自于对选择的恐惧。是不是应该辞职创业?是不是应该放弃稳定的生活追求梦想?是不是应该放弃事业回归家庭?我们有太多的参考标准:网络上的数据分析、前辈的劝告、社会的舆论压得我们无以自处。
我们渴望获得,我们害怕失去,就这么向往着,权衡着,痛苦着。
人生来不同:有人喜欢刺激变化的探险,就有人喜欢稳定平和地在家躺着;有人需要在每个阶段都给自己定下目标,就有人喜欢活得漫无目的;有人看起来就很聪明,有人却莽莽撞撞经常犯傻。
我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带着盲目的沾沾自喜,可一旦存有比较之心啊,做什么选择都会后悔。
所谓最好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记得高考报志愿时,全家人都纠结得茶饭不思,爸爸还专门做了统计表格,分析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优劣。似乎一旦选错了,这辈子就完了。
现在回头来想,当时的选择固然不错,要是选了别的大约也不赖,是另外一个平行空间的可能性,也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选择,原本没有对错、高下之分。而选择了想要的,必然会有失去的,关键还是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之前高晓松的一句歌词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赞成的人把它标榜为至理名言,觉得生活再龌蹉,总有梦想在前方;反对的人觉得追求梦想是不知疾苦的愚蠢,自带阶级的优越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演唱:许巍,词曲:高晓松关于梦想和现实,有一本书很值得一看:《月亮和六便士》。
多人批判毛姆是二流作家,讽刺他为“畅销书作家”,可能是因为他在对即使严肃诸如人性、欲望等题材的探索中,也从不激动、泪流满面,依然颇为冷静、旁观但又不失俏皮。
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角是收入不菲的证券经纪人,突然有一天发现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辞去工作,与家庭决裂并从事绘画。在他生前,因为画作并不受人欣赏而穷困潦倒,死后却成为了伟大的画家。
(好奇六便士有多少的朋友,你跟我一样无聊:《月亮和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按英镑1970年以前采用的旧制,1英镑 = 240便士,按通货膨胀计算,那时的1英镑 ≈ 现在的36英镑,按当前的汇率,六便士约7块7毛人民币。)是抬头望月亮,还是弯腰捡起六便士,这是伴随一生的命题。人生的任何阶段,你都可能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过着不知道为什么忙碌的生活,可能为了根本不值得的六便士零钱弯腰,可只要还能抬头看看月亮,只要心里还有希望,你的生活也算是完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和梦想本就是水涨船高,相生相随的。
知之后,是行。行比知更重要,没有付诸于实践的梦想都是耍流氓。
十年前,我们期望着成为让自己骄傲的人,我们是有梦想的人呵,只是一直等待最好的时机:等工作稳定了就开始学画画;吃完这一顿就开始减肥;存够了钱就去新西兰旅游;下次过年一定回家陪父母;今年做完就辞职......十年后,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梦想也依旧不过是梦想。
为了梦想而活,而不是活着做梦
最近上品酒课,顺手查了一下全球最权威的WSET课程安排。如果在法国上课的话,成本如下:
* 第四、五、六部分因为今年没有课程,价格和时间不详每一级别课程之前都有非常繁重的自学时间,前三级的课程前需要60小时左右的准备时间。
WSET第四级的学习阶段,都必须通过前一部分才能进行下一部分。而只有通过了第四级,才能开始准备申请进入“Master of vin”,被专业认可。在这一级别,实际上课的时间只有几天而已,但持续时间为两年,平时需要大量的自学。
在学习过程中,不单是学习红酒,还要了解各种类型的酒;不单要学习理论,还要学习品酒,学习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学习红酒贸易。
金钱和时间成本都令人咋舌。
不管任何职业,哪有什么捷径可言,所谓“三天课程,一小时考试,年薪25万”的速成班都是骗人的。天上掉馅饼这种事,不是我们这些买彩票连5块钱都不中的人遇得到的。
你看,我们羡慕那些放弃原本安稳工作,追求梦想的人;垂涎电影里品酒师丰厚的收入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却从不知道,在美好的幻境之前,有这么多这么重的投入与付出。
我们抱怨着生活的无趣,却又无趣地活着。心里有想要得到的东西,哪有不辛苦的可能。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愿意为自己的梦想投资多少?你为自己做过什么?
人生真正的无趣在于,竟没有什么事情让你愿意倾其所有。
没有未来,现在就是未来
康永哥说:“生活比较像迷路,如果遇上了好地方可以休憩玩耍,那都是机运,是一次又一次的迷路,多半是茫然或者烦恼,但也有未知的乐趣。”
这才是快乐的真谛吧,不抱怨,不纠结,不回望来路,也不停下脚步,接纳自己,也与世界相处甚欢。
十年后,我会在什么地方呢?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现在不迈开脚步,就永远到不了远方。
所以,想去的地方就去吧,想见得人就去见,人生苦短,想做的事情要趁早。
(插图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