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就是,你喜欢自己的样子,别人喜欢你的样子,别人喜欢和你在一起,期待成为你的样子。
读书譬若看电影,有的人喜欢看之前先查一查剧情,了解大概的故事,甚至冒着被剧透的风险,去看社交媒体或者电商平台上的影评;有的人就特别讨厌剧透,只要主题自己感兴趣,就赶去电影院坐上两个小时。有了读者市场,做书的人、更早一步看到新书的人,总忍不住讲一讲他们所知道和感受到的事,就像悟空找菩提祖师学道,听课时抓耳挠腮,菩提怪之,悟空辩道:弟子听到妙处,喜不自胜。这可能也是相当一部分写出版手记的人所拥有的心态。
2017年7月18日早晨,以“全世界执业时间最久医师之一”身份闻名的日本百岁医生日野原重明因呼吸衰竭离世,享年105岁。第二天一早,新华社发布了这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不说其他,单单是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就值得我们尊敬。这不是国内媒体第一次报道日野原重明,此前,他作为日本提出健康体检第一人早已声名远播。

日野原重明在日本第一个提出“生活健康病”的概念,它强调的不是治病,而是改变生活方式,让人不生病,这大大减轻了患者及社会负担,超越了一般治好几病人的优秀范畴。由于日野原重明在健检领域成就巨大,自2000年开始,日本总合健诊医学会为了奖励日本及国际间对健康检查、预防医学有重大成就、重大贡献者,特别设立了“日野原重明奖”。目前,这个奖不但是日本健检界的最高荣耀,也是目前唯一受到全世界健检专业人士推崇的奖项,基于其公正性与权威性,被视作“国际健检界的诺贝尔奖”。
在2017年受伤卧床后,日野原重明先生依然想着如何工作以服务他人——他决定以回答提问的方式将支撑他走过百余年人生感受奉献给读者,书完成68天后,日野原重明先生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世界,这就是日野原重明先生写过200多本书后,留下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出版之后,旋即登上了亚马逊日本畅销榜,销量很快就突破了30万册,至今仍保持在榜上。生活在日本的甘茜女士看了这本书后,大受感动,于是推荐给我们,我当时就好奇: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如此令人感动?
看到译稿时,我们当下就明白了。这本书的日文书名直译过来,是“致活下去的你”,这是日野原先生出版这本书的初衷,临别的时候,他希望“轻松地与所有人对话,……给能够来到我身边的人多留下一些话语”,因为他这一生“依靠语言,探索生命,认识自己”。这语言的拐杖,他拄着走路,虽然步履蹒跚,但一直向前,现在,他要将这拐杖交与我们了。

内容:只为呈现先生对爱和感恩最真的感悟
为了让这本书的译文得原文神韵,且表现出原著语言的朴直澄明,我们特地邀请了推荐此书的甘茜女士担任译者。甘茜曾做过老师且在日本打拼多年,熟悉日本文化,文笔十分优美。拿到译稿后,我们编辑部的主编、产品经理、责任编辑先后对稿件做了多次润色,力求消除所有阅读障碍,包括加注释、处理术语等。尤其是书中的诗文部分,编辑们做了更符合中国人阅读地方式的处理,试看书末的四句诗:
清风拂过满庭芳,细言漫语诉衷肠, 得见此景唯言谢,悄然归去又何妨?
同时,我们还外请了翻译功力深厚的武汝廉老师对稿件进行了审校,她提了很多专业的修改意见。
这本书文字不多,它不是日野原先生的人生编年历,也不是小说式的悲欢离合,而是一位温润如玉的老人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想留给大家的话,所以,所有对于语言文字的打磨都是为了呈现老先生对于生活、爱和感受最真的领悟。
书名:从《此生如何继续》到《活好》
一本好书,常常从初见就会留下美好印象,而书名犹如开启美好的钥匙。为了起一个匹配的书名,智元微库专门组织了编辑部扩大会议,邀请了樊登读书的老师们、封面设计师共同创意,第一稿的书名叫《此生如何继续》,其实是原书名的一种意译,但是关于这一书名,大家一直未达成共识;经过多轮探讨,第二稿书名《我这样活到105岁》浮出水面,但是编辑们担心,读者可能会误解这是一本保健书;后来,我参加樊登读书的线下活动,听到有位年轻的妈妈提起樊登在温哥华的一次演讲,说她看了五六遍,我于是找来学习了一下,结果这个“心流盛宴”开头就提出了活着的问题。

樊登问观众:大家觉得活着什么最重要?有人说健康,有人说别的,樊登的答案是“活好”。听到这个答案,我心头一震,这不正是日野原先生的主张吗?随后我提交了《活好》这个书名,得到了编辑部的一致认可。后来参加一次线下活动时,再次听到樊登讲“活好”,他下了一个定义是:“你喜欢自己的样子,别人喜欢你的样子,别人喜欢和你在一起,期待成为你的样子。”这个解释让我更加坚信,《活好》这个书名其实一直在等待日野原先生的书。活动结束后,我征求樊登老师对于书名的意见,他很快认可了《活好》这个书名,并写来了诚挚的感受:
#2018的50本书#第54本《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读这本简简单单的小书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大觉寺的茶馆里。时不时地,胸中会翻起一股热浪,这种运动叫作感动。人年纪大了,真的会生出一种智慧。作者是在105岁的时候用对话的方式写下了这本书。他所说的很多原则和我们过去讲过的很多书都不谋而合。相信他并没有读过这些书,就是一百年的生活感悟,最后参透了。作者的妻子97岁的时候去世,老人家一开始不适应,觉得孤独。但后来慢慢发现一个人去世以后,形象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以一种更美好地形式陪伴着自己。即便没有来世,能够用这种更清晰的方式活在亲人心中,也是一种新生吧!
这已是智元微库与樊登读书合作的第二本书,此前合作的《即兴演讲》销售已突破5万册,并入选了樊登读书2018年十大好书,樊登老师对于《即兴演讲》的解读在樊登读书APP上累计播放超500万次。

封面&版式:不断迭代,充分体现书中意境
书名确定之后,封面却一直没有做出令大家满意的版本,后来我们找到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门乃婷,沟通了这本书的基调,最初的意见是走优雅和空灵路线,因此第一稿的两版都颇具禅意,如果你去看樊登读书在10月27日播出的解读,樊登老师手里拿的数码书用的就是当时的一版封面。
但是这两版封面并没有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后来因为版式调整的缘故,一种新的思路出现了,结合插画来优化封面。在经过与门乃婷、插画师廖子多次沟通以及她们耐心地修改之后,终于有了你现在看到的简朴而写意的封面。

版式设计同样历经了多次调整,过程中,樊登读书主编慕云五提议用插画来装点全书。我们于是找到知名插画师廖子,结合书中的内容手绘了插画,把插画和版式的整体设计结合起来,以增加⽂字的温度,让读者透过插图⾥⼈物的微表情、动态、衣着、场景等元素,更深切地感知到日野原先生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调整后的版式里,插图和内⽂较完美地结合在⼀起,使得整个阅读体验舒适流畅;页面中适当的留⽩,让读者的思绪如丝弦被拨动,时不时陷入对于爱与生命的思考。

眼泪:愿感动我的,也能感动你
在读译稿的时候,看见译者甘茜老师写的译者序,很受感动。她谈到自己人到中年,仿佛是午后,此后“漫长人生该如何有效利用,一直困扰着我”,而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她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只要迈出第一步,看到的景色就会发生变化。只有行动才能打消不安。”这大大鼓励了甘茜,使得她更坚定地跑马拉松。此前,她不顾亲人反对,以体弱多病之躯开始跑马拉松,在2017年8月,她成功挑战了人生中第一个半马。这让她发现了更有力量的自己,同时,她的变化也激励了身边很多朋友。
除了被鼓舞,还有被感动。甘茜在译者序里开篇就讲:
首先,我想对日野原重明先生说一声“谢谢”。翻译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他与我对话的过程。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陷入长时间的思索中,心潮澎湃,惊觉后发现自己竟已是泪眼蒙眬……
这是译者的眼泪。
当译稿被交付给编辑部时,我看到了原书封面上的一句推荐语,它来自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的同事、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山中伸弥:
眼泪止不住流出来,反复阅读,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是推荐者的眼泪。
当这本书被樊登翻阅、解读的时候,这个中国最大读书会樊登读书的创立者、一位五尺多高的西北汉子数次潸然泪下。且不说大觉寺茶馆里他胸中热浪翻涌,更让人震动的是,他在廊坊解读《活好》的时候,竟然三次因为流泪而不得不暂停,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他自嘲说年纪大了多愁善感,我心下知道,这其实是“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的懂得。
这是解读者的眼泪。
不得不提的还有插画师。《活好》全书中总计用了25幅插画,都出自廖子之手。她是BIBF菠萝圈儿国际插画大赛金奖获得者,为了画这本书的插画,她数次通读全稿,并且找到日野原先生生前的大量视频来看,因为这样才好准确地画出先生的神态以及他想表达的内容。在交付的插画正稿中,廖子写了这样的话:
在到了最后的最后,已经哭成泪⼈。日野原老先生最后重复了很多次感恩和爱,我深深地被震撼了,真希望见他一面,可惜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是老先生用尽生命奉献给世人的道理和力量我们已经接收到了。
这是插画师的眼泪。
所有的这些感动,其实都是共鸣。樊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双眼常常湿润”,他深情地说:“作者和采访者所谈论的每一个话题都是我们这辈子一定会关心的话题。就算你鲜衣怒马的时候会忽略这些问题,但迟早,这些问题会想起你。问的人忧心忡忡,因为知道就算知道答案,面对这些问题也没有那么简单。答的人云淡风轻却句句都是要害。因为一位百岁老人,没理由浪费时间,没理由追名逐利,没理由故弄玄虚。去掉了这一切包袱,每句话就都显得弥足珍贵。”在《活好》推荐序的最后,他建议我们“用谦虚和感恩的态度面对这本书,去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这样“未必每句都能让你醍醐灌顶,但只要你愿意接受一位百岁老人的祝福,就总有一句话会让你怦然心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