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林培厚:律身惟廉善书法的“良吏”(下)

【玉海名家】林培厚:律身惟廉善书法的“良吏”(下)

作者: a07297ace6c3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3 被阅读0次

     翻开温州地方史研究者胡珠生的《温州近代史》,其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清朝建立以来的近200年间,温州乡试中试的举人仅120多人。

      其中政绩显著者,在《清史稿》列传的瑞安人,林培厚应在其首要的位置。

      林培厚从政20多年,不仅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且才华横溢,善于书法,精诗赋,不愧为德才兼备的一代良吏。《清史稿》中有近500字为他列传,载他“出为四川重庆知府”期间,被人称为“蜀中良吏之最”。

      上一期人文版,我们在《律身惟廉善书法的“良吏”(上)》中,介绍了林培厚的出生地,位于飞云镇繁荣村的林家大院,和林家大院现存的“张儿楼”,以及“张儿楼”取名背后的母子情深。这一期,我们继续走近这位清代瑞安人的生涯,一睹这位律身惟廉“良吏”的前尘往事。

      昔日的风水宝地现已荒芜

      从市区出发,经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到达平阳县万全镇垟岙村(又称上岙村)。村里有一座山,称之为垟岙山(又称上岙山),在垟岙山的山脚下,曾经有一处规模颇为宏大的墓地,这就是清代“良吏”林培厚的墓地。

      林培厚纪念馆负责人应国宣说:“飞云镇繁荣村是林培厚的出生地,村民大都知道林培厚坟墓的所在地,这在《林氏族谱》中也有记载。”

      按应国宣的说法,垟岙村的垟岙山远看像椅子,是个风水宝地,林培厚将墓地选在这里,一定是经过多方考虑的。“林培厚墓地的规格很高,不仅有门台牌坊、还有石狮子等石像,因坟墓就在山脚下,经过几次盗墓后,加上后人没有去修葺,坟墓旁边的建筑在上世纪就已经破坏。”

      “现在,除了荒芜的坟面外,仅存一块墓志碑。为了保护好墓志碑,在三四年前就被我们村民运回来了。”应国宣很心疼地说。

      记者翻看了应国宣收藏的《林氏族谱》,其中确实有“坟在上岙山”这样一段记载。然而,现在垟岙山的林培厚墓地,因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应国宣说,“林培厚的后裔基本都搬离飞云镇繁荣村了。所以,这里的坟墓一年到头也少有人来祭拜。”

      可以想像,在清代的道光庚寅年(1830年),林培厚的墓葬曾多风光。而眼前一片荒芜和凋敝,与仅剩下的简陋坟圈,仿佛在告诉人们,曾经的光荣与繁华,在18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已被风沙无情地侵蚀了。

      事迹随鼓词唱进百姓心中

      远处传来了温州鼓词的唱腔,词调悠扬婉转,意蕴悠长,不禁让人闭上眼睛跟着拍子摇头晃脑起来。繁荣村村志编写组成员应希舜告诉记者,其中有一曲《林钟英告状》仍传唱至今。

      词文说,徐映台是平阳县历史上的三大贪官之一,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任平阳知县。清仁宗嘉庆十一年(1806年),温州各县发生了罕见的水灾。第二年正当全县赤地千里,庄稼歉收,百姓无法生存时,平阳知县徐应台却与温州地方官员勾结,视民众为草芥,私加杂税,擅自增派田粮额数,由每亩二角三增为三角三,妄图收入自身囊中,并在春荒季节向农民强行征收,最终激起民众强烈不满和仁人志士的反抗。

      官府上下串通一气,层层编织罗网捕捉反贪志士和义民,庄以莅和许洪志不幸落入魔掌。与庄以莅是表亲关系的林钟英也受到了牵连,家资被贪官污吏洗劫一空,家眷惨遭烙刑,父亲气噎身亡,告状无门的林钟英被迫走上了上京告御状的艰难历程,这就是震惊浙南的“林钟英冤案”。

      林培厚知情后,联络温籍京官,协助乡亲林钟英告御状,并以19个月的时间告倒了徐映台等14名贪官,主犯徐映台被判终生苦役。此后,林培厚义助乡亲告御状的事迹一直为瑞平百姓所赞颂。

      造福一方的林培厚虽在外地为官,尚能心惦家乡,这种情怀随着鼓词,唱进了家乡人民的心中。但据应希舜老人介绍,因为后人敬重祖先,忌讳在村里提起祖先的名字,《林钟英告状》是不能在繁荣村唱响的。

      “蜀中良吏之最”

      玉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希濂曾专门写过一篇关于林培厚的文章,对林培厚与时任天津水师总兵的许松年(瑞安人)作过研究。记者采访许希濂时,他说:“为了方便赴京会试的温州举子和来京经商的温州商贾,道光初年,林培厚与许松年等人一起在北京筹建了京师温州会馆,这是历史上在北京建立的第一个温州同乡会。”

      据了解,在清代的浙江十一郡中,温州最为偏远。自温州府治至省城杭州1080里,至京师4690里。温州文士缺乏旅费,“士子有终其身足迹不至省会者”,参加省城考试能选取的,不及浙北诸郡十分之一,更何况还要远赴京城呢!

      事实上,林培厚除了在北京建立第一个温州同乡会外,载入历册的事迹还有许多。

      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林培厚首任四川重庆知府,那时四川社会动荡,尤其是川东嘉陵江一带盗贼蜂起,沿江的过往商旅常遭劫杀,人心惶惶。林培厚赴任后,一面派士卒日夜巡察,加强社会治安,另一方面查明盗首之名,刻于所有舟船之两侧,以示警告。

      不久,林培厚调任川东道所属的雷波厅。雷波是个地名,该地是汉人与侗、瑶、苗等少数民族杂居之处,经常发生族间纷争和械斗,造成流血事件。林培厚上任后,有人请他发兵围剿,林培厚不同意。他一改以往以剿为主累及无辜的做法,而是以抚为主,只治首恶,胁从的都不去追究,并释放了过去被关押的全部无辜者。

      四川总督蒋攸铦赞许培厚“明干实心”,为“蜀二良吏”之一。据四川地方志记载,在四川被称为良吏的只有林培厚和川东太守杨世英两人。而《清史稿》载他“出为四川重庆知府”期间,被人称为“蜀中良吏之最”。

      救荒治河的实绩

      记者在查看了应希舜提供的《历史名人传略:林培厚》文章后,对林培厚又增加了认识。他告诉记者:“林培厚为官从政20年,常怀为人之德,常怀律己之心,为官清廉,勤政善政,爱民若赤。”

      清道光元年(1821年),林培厚奉调直隶天津知府,适逢国都及附近地区发生百年罕见的水灾,120多个州县受灾。天津地区地势低洼,受灾尤为严重,百姓流离失所,缺粮少吃。林培厚为了解灾情,亲自巡视所属州县。查明灾情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从府库中支出厘银,购得几百万斤粮食赈济灾区,救活了77万饥民,堪称奇迹。据当地史料记载,当时其他府县流入京师的饥民逾数十万人,惟独天津所属州县几乎没有饥民流入京师,足见林培厚赈灾之政绩突出。

      然而,有人以林培厚擅用库银之罪参奏他,以“河北旱灾,赈不如法”向朝廷参劾,幸好朝廷认为他赈灾有功,未予追究。

      林培厚不计个人得失,上书朝廷兴修水利,以杜水患。后来,他又受命疏通永定河、洛河等河道,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方法,筑堤坝,修塘堰,终于控制了水患,使受灾地区的农业恢复生机。

      道光七年(1827年),林培厚改授湖北粮储道,掌管湖北粮食漕运,每值夏季,黄河泛滥,南粮北调的漕运经常受阻,其他各省均未如期完成,惟独林培厚所管辖的湖北粮道从未误期,因而多次受到嘉奖。《清史稿》中记载这段事迹为“培厚所部尤速达,为嘉庆以来数十年所未有”。

      据了解,林培厚不仅勤政廉洁,还精诗赋、善书法。市文物馆原馆长、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潘知山告诉记者,在市文物馆还珍藏着林培厚的书法作品。

      记者日前来到玉海楼,发现珍藏在这里的是一副林培厚撰写的对联。工作人员王进说:“林培厚这副对联十分珍贵,平时只藏在库房内,并没有拿出来展览。”之后,王进为记者提供了这副对联的照片,只见该作品笔酣墨饱,入木三分。

      “除书法作品外,林培厚还著有《宝香山馆记》等三本著作,其中有两本为手抄真迹,现存于温州图书馆。”应希舜说。(记者林晓实习生陈丹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海名家】林培厚:律身惟廉善书法的“良吏”(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po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