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杨绍廉:善书法,有鞭辟入里之妙

【玉海名家】杨绍廉:善书法,有鞭辟入里之妙

作者: a07297ace6c3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5 被阅读33次

      100年前,瑞安有这样一位名人。他精于书法,善于金石。得黄绍箕赏识,随孙诒让治学,一生中多次出游,或为学艺,或为幕宾,他曾为瑞安普通学堂(瑞安中学前身)的中文教习。编著有《金石文字辨异补编》5卷,《瓯海续集》14卷。他还是温州方言的研究学者,著有《瓯海方言》等书。

      这位书法名家就是杨绍廉。在当代,书法家邹梦禅和汪廷汉对杨绍廉特别推崇。汪廷汉称赞杨绍廉时曾说:“我很喜欢瑞安的晚清书法,都是非常有创造性的。”

      而若干年前,杨绍廉的后人杨作雨曾向邹梦禅请教:“杨绍廉的书法究竟是属于哪一家的?”邹梦禅说:“杨绍廉就是杨绍廉。”

      透过后人的对话与赞叹,让人忍不住去细细慕望杨绍廉的一生。他或者清贫自守独创书风,或者游学之间不离笔墨。回望当初可感可温的历史脉动,虽说只是某些片断与瞬间,而细微之处,却能给人丰富而真切的回味。

      杨氏后辈鲜有人知

      事实上,有关杨绍廉的文字记载特别少。在找到的一本《瑞安文化志》上,也仅区区200多字,寥寥二三事而已。

      经多方寻访,记者找到了杨绍廉的后人杨作浩。1985年,杨作浩自温州大学离休后,寓居在温州市区。那么,今年88岁的杨作浩老人能回想起多少前人的故事呢?

      “我小时候住在瑞安城关的杨宅巷,老家是三进的老房子,我叫杨绍廉小公,两大家子住在一起。我这房族住东厢,他住西厢。我记得他到过西藏,还带来青果给我吃。”杨作浩回忆起往事时说,先祖杨绍廉的传说和故事都鲜为人知了。

      事实上,杨作浩并非杨绍廉这一房族,算起来是侄孙辈。记者了解到,杨绍廉有一个儿子名叫杨宰纲(字则刚,别署杨嘉),两个孙女杨韵秋和杨韵茹。“他们都已经去世了。杨韵秋的丈夫还在上海,也已经102岁了。”杨作浩说。

      应该说,那时候的杨作浩还是个懵懂的孩子,按1924年杨作浩出生,1927年杨绍廉去世的时间来算,杨作浩的记忆应该还很是淡漠的。

      杨作浩说:“我记得小公有个很大房间,在三进老屋的最后一幢,整个房间里都是藏书。”记者询问是否还记得杨绍廉在书房里写字读书的情形时,杨作浩说,“实在是没这个印象了。”

      是啊!已88岁的老人在当时才三、四岁大,如今能回想起那枚苦涩的青果,满屋子的书籍实属不易了。

      此外,记者还找到了杨绍廉的曾外孙胡鸣皋,他是杨韵茹的儿子,今年57岁。“母亲很少谈起先祖的故事,我只晓得他曾当过县府的秘书,是瑞安著名的书法家。”胡鸣皋说,“以前也有很多墨迹作品流传下来,但都在文革中遗失了。”

      小字学龙藏,大字学瘗鹤铭

      据《民国·瑞安县志稿》的《杨绍廉传略》记载:“绍廉善书法,初学褚河南‘圣教序’与‘龙藏寺’,有鞭辟入里之妙。”

      “鞭辟入里”原意是指鞭打触及了衣服的最里层。用在这里是说杨绍廉晚临习书法作品很切实,参透原帖精神,切中要害的意思。事实上,杨绍廉曾对后学讲:“小字学龙藏,大字学瘗鹤铭。”他的这句话与《民国·瑞安县志稿》的记载也大抵相同。

      杨作浩弟弟杨作雨在《书法家杨绍廉》一文中称杨绍廉学书的过程为:“对瘗鹤铭、北魏各碑志以及虞世南、颜真卿等各家名帖亦莫不临摹甚勤,得其精髓。可见杨氏学书的过程,是从褚书入手,又博及魏碑及诸名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骨秀神透的个人艺术风格。”

      杨作雨认为,就禇遂良的《圣教序》而言,它同时有同州、长安二帖,风格迥异。前者“饶骨”,后者“饶韵”,如出两人之手。所以真正的书法艺术家,虽各有师法,而必出己意,然后才能挥洒自如,不拘一格,更不依傍古人。

      杨绍廉十分讲究用笔之法,他曾说:“大字如楹联屏条,必须平身整立,用笔方能离纸。”,“颜书以篆入楷,执笔须高,行笔须缓,此为要著。”

      善金石,著有《金石文字辨异补编》

      事实上,杨绍廉所称的“颜书以篆入楷,执笔须高,行笔须缓,此为要著。”这句话在书法家潘知山先生看来,也是十分认同的。

      潘知山先生几十年来对颜真卿的楷书情有独钟。他曾对记者说过:“颜体字笔法用的是篆法。要真正写好颜体的楷书,只有多练习篆书才能体会其中的精神。除此之外,书法能进步到那个层次,功夫还在书外。”

      所谓的“功夫在书外”,即要求书法家要注重“字外功夫”。有感受生活,成立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和处事方法之后,再进行创作的道理。那么,文中主人公杨绍廉的“字外功夫”在哪里呢?

      杨作雨认为,杨绍廉的书法艺术造诣之深,与他对“金石文字学”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确实如此,在当代书家中,一般人多写字少于书法理论,谈到去研究“金石文字学”这么枯燥乏味的课题,真是少之又少。

      杨绍廉著有《金石文字辨异补编》5卷。他取家藏金石拓本数百种,录金文、古鉥文数百字,以校补著名的历史学家邢澍(著有《关右经籍考》、《金石文学辩异》、《金石礼记》等著作)在原著中的不足。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相对金文,研究古鉥文字的人非常少。古鉥是指秦以前的印章而言,这段期间的印,印文多与金文相合,自然然而古朴,无论官鉥与私鉥,都没有严格的印刷限制印形的大小、边栏的有无、界格的方式,也都很自由。古鉥中的印文,有的至今尚不能识,但文字的大小,悉依自然。

      交游甚广

      与“满洲才子”

      来往密切

      杨绍廉交游甚广,他在外时期的朋友圈中,不乏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与学问家。黄绍箕曾聘其为京师编书局分纂、湖北提学使署幕宾等职。

      说白了,黄绍箕是欣赏杨绍廉的才华,让他做些文字秘书这样的工作的。俩人都是瑞安人,还都是藏着才华学识的人。所以,在外期间,不免一起切磋学问,做些“惺惺相惜”的文人雅事。

      记者采访杨绍廉的曾外孙胡鸣皋时,他就说起先人杨绍廉曾当过秘书这事。还说起杨绍廉的文字造化与书法功底都十分了得。可见,先人相关的留传故事与记载都是有据可依的。

      杨绍廉在湖北期间,结识了清末大臣、著名的金石学家托忒克·端方。端方是个怎样的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端方代理湖广总督,三十年(1904年),代任两江总督。之后,他调任湖南巡抚。在历任上述封疆大吏期间,端方鼓励学子出洋留学,被誉为开明人士,“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他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任湖北、湖南巡抚期间,命令各道、府开办师范学院。

      此外,被誉为“满洲才子”的端方还擅长书法、耽癖金石。与这样的开明人士接触,杨绍廉显然受其影响。

      他俩交往密切,杨作雨称俩人:“涉猎历代名家碑帖、古籍珍本及书法真迹,莫不得以观赏揣摩,对杨氏日后书法艺术的精进,自有无可估量的益处。”

      阅读背景

      杨绍廉(1864年—1927年),字志林(另作志龄),号拙庐。清光绪间(1875年-1908年)诸生。善书法,初学褚字,遇版本佳者百方罗置,对说文注家及金石款识诸书尤为笃嗜。其藏书楼位于瑞安城关杨宅巷,

      黄绍箕曾聘其为京师编书局分纂、湖北提学使署幕宾、瑞安普通学堂教习。

      在湖北与“满洲才子”端方认识,得观赏黄绍箕、端方家藏名帖和书画。在瑞安从孙诒让游数十年。

      晨夕玉海楼头,精研学问,琢磨金石。书法渐入佳境,有鞭辟入里之妙,行家评为:“有书卷气、金石气”。

      著有《金石文字辨异补编》5卷,《瓯海续集》14卷,《瓯海方言》、《拙庐杂文》、《东瓯书画苑》等。

      (记者林 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海名家】杨绍廉:善书法,有鞭辟入里之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uo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