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真实记录了美国人费慰梅(中文名字)丈夫费正清(中文名字,美国人)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从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交往和书信之间的友谊,以笔讴歌了梁氏夫妇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乐观精神,表现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面貌和心态。不但见证了四人之间的友谊,也代表了中美两国人民的之间友谊。
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热爱
梁氏夫妇都出身于显赫之家,从小在北京生活,受到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戊戍变法人物之一;林徽因父亲是国联协会总干事,又是艺术家。1919年,梁林两家儿女订婚。随后,两人同时到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四年学业三年完成。梁思成被授予硕士学位,林徽因被授予学士学位。学习期间,教授询问其中国建筑历史情况时,梁思成无从回答而难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还没有一本中国建筑史的专著。他两人协商后决定,继续深造!一定要把建筑学及有关知识带回去报效祖国。梁思成申请了哈佛科学和艺术研究院学习,林徽因到耶鲁大学学习艺术。
对祖国古代纪念性建筑的保护,梁氏夫妇当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成回国后,两人被东北大学聘请教授。1930年,沈阳市市长以妨碍交通为由,决定拆除市中心的“钟鼓楼”,梁思成据理力争,“毁坏容易保护难,它们一旦消失就不能再回复了。为什么你要选择把它毁掉呢?”梁思成的忠告被市长拒绝了。旧中国时代,贪婪和腐败导致地方官员的愚昧。一个知识分子抗拒的力量是弱小的。新中国建立后,梁氏夫妇都被任命为设计国旗国徽小组的成员,尽管两人都身患疾病,为了祖国,他们在病床边分析讨论,提出国徽要有中国特色(不要镰刀斧头),最后精心设计了金色和红色的天安门正面图案为国徽。这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徽。
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梁氏夫妇1928年学成回国,被东北大学聘请为建筑系教授。第一学年全系教职员仅有他两人。1929年,两人婚后生下一个女儿。夏天时系中增加三个年轻人。于是,梁思成为了祖国建筑事业早日起步,成立了“营造事务所”,专职建筑研究、计划、设计和施工监督。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军事占领满洲。梁氏夫妇离开沈阳回到北京被清华大学聘请后,正式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从1932年4月开始,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梁氏夫妇率队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云南、四川、湖南和贵州等地进行野外考察,走了大半个中国,收集到了大量的珍贵资料。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大规模进攻企图征服整个中国。为了人身免遭不测和保护珍贵资料,营造社迁到云南昆明躲避战火。尽管当时敌机不时进行轰炸,尽管梁思成左腿残疾林徽因身患肺结核病,尽管生活极其困苦,为了收集到的古代建筑资料更加全面,梁思成还是带队到四川省四十多个县进行广泛细致的考察。1943年,梁氏夫妇将考察所得的图画、照片、模型、研究笔记和档案等制作成缩微胶片并配上文字,准备出版《图像中国建筑史》。因为当时和后来情况复杂多变,此书在梁氏夫妇生前一直没有完成 。1983年,《图像中国建筑史》才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在美国出版。这部迟到问世的经典之作,凝结着梁氏夫妇大半生的心血,终于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遗憾的是,作为书的主人,他们看不到了。读到此处,我的心情久久平息不了……
对生活的乐观精神
做建筑研究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行业。要想得到第一手资料,必须到野外实地考察,要顶风雨,披酷暑,冒严寒,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战火的恐怖,还有生活的艰难困苦,这些梁氏夫妇和他的营造社成员都经历过。在野外实地考察一有重大发现,什么飞机轰炸,什么艰难困苦统统见鬼,只有大家紧紧拥抱,流泪欢笑,以泉水代酒庆贺。回到驻地,点上自制的油灯,还要彻夜工作。梁思成22岁时出车祸左腿成了跛足,脊椎病弱而装设了背部钢支架。他工作“附身向画板时,他把下颌放在一个小花瓶上,这样支持了他头部的重量。”这一个画面定格在我的眼前,我久久凝视着……
战争造成了通货膨胀和近似于原始的生活方式,已经把梁家变成了穷家。更严重的是,肺结核病已经损害了林徽因的健康。在与费慰梅的通信中,她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在困难的三餐中间,根本没有时间感知任何事物……”尽管如此,梁氏夫妇和营造社成员心情是开朗的。“随便一个早上或下午,太阳都会从一个奇怪的角度悄然射进人们在一个混乱和灾难的世界中仍然具有的受了创伤的对平静和美的意识。”大自然的美填补了残酷战争的空间,世界上的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会能发现。梁思成的幽默和愉快的表现,林徽因感情充沛,惹人注目和爱开玩笑,两人的乐观影响了营造社一起工作的成员和所接触到的人。
由于严重肺结核病和左肾感染加剧,林徽因她的生命过早结束,1955年4月1日去世,终年51岁。
梁思成于1972年1月9日逝死,终年70岁。在他八十五岁诞辰之际,清华大学举行纪念会,并出版了题为《梁思成八十五周年诞辰纪念文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