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自江南水乡,对舟有着特殊的情感。
少时对于河的印象里,有长而窄的木舟上.戴着草帽的渔人,缓而有节奏地在平静的水面上划过,口中和着嘹亮顿挫的歌谣,歌声穿过我的耳膜,飘然落在我的心际,我也得了一番舟行水上的悠然韵味。
在充满诗意的静水图画中,我以为非要有舟才更好,才更有诗情。这大概受了前人的影响。因为如若只是月下静水,我只觉得它宁静,它美,而有了一只空舟,这便有了些情思。这情或来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失落伤感,或来自“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难眠守候。没诵过诗的人不晓得,而真正读过诗的人却能刹那间想起千百年前诗人的感慨,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思绪万千,这便是舟载千古的情韵了吧。
舟确乎包含与承载着诗情,而且它能将这情,穿过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带到今人的眼前。当你看到一叶扁舟在茫然湖泊中漂零,会忆起《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淡淡愁绪; 当你独自泛舟于桂林山水,仰望怪石嶙峋的山壁,你会恍惚在东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世界。这些情与诗意,雪与清酒,月与江水,都被他们用浓墨,用宣纸,存留在了舟上,而舟也包容了,承载了他们的每一份感动,每一丝愁情,每一滴泪。
对于舟的情感不仅仅来自诗人,有时候看到河岸旁系住了的木舟,就是感到美,感到向往,与诗人所作无关。因为舟从炎黄时代延传至今,样式设变,功能没变,它还是那个遥想中漂流而来的舟。中国人对这些千古流传的东西,总有种血脉无法切断般的爱,而舟行千载万里,终在一代代国人的心中连通了这份赤子之爱。“一舟容万代,孤舟载万物”的包容之韵味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在国外旅游时曾见到一幅油画: 暖暖的橘红下,头顶草帽,身披白背心的渔人,赤脚踩着舟在起网。跳动着的鱼,在夕阳之下溅起、散开许多银闪闪的水花。久久伫立的我直想流泪,那是我多么熟悉的场景啊! 洞庭湖畔,丰收时节,多少年来家家户户皆是如此,我看见他们幸福的笑脸,听见他们劳动的歌谣。那是第一次我在异国他乡因思家而流泪,那画中的舟和渔人唤出我心中的水乡,唤出我对它的念想,唤出我对家,对熟悉的土地的无限怀恋。
其实每一个曾走出国门的人,都会似有似无地感受到故土对你的召唤,这是因为故土的文化太广博,太精彩,以至无论何处都有它的影子。而对于它如此精深的缘由一一我想说其实舟本没有其它含义,只是从古以来人们于它所作的感慨,用它所养起的一代代子孙,让它承载了更多情怀;花本也不是现在的花,其实它徒有其美而没有理想和高洁的光华。如此,月便不再是月,水便不再是水..但它们都成了今日文化珠玉中的它们,那是时光的积淀,是历史的洗刷。
故土的文化似舟,托起过往的一切,带着这些漂流至今,亦将连通后世。
我见过威尼斯碧蓝的水上月牙般的小船,见过尼罗河上树干凿成的古老的木船,见过珍珠港上严密把守的威风的战舰。但我仍将自己的柔情倾泻在静静系在江畔的小舟上——为了它的诗情,为了它的画意,为了它的包容与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