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在即,孩子们又背着书包奔走于各辅导班。南南说,这个暑假妈妈让他钢琴考8级,现在每天被逼着练琴,他很烦。
老师说南南弹琴很有资质,学得快,别辜负天赋,于是妈妈坚定不移地让他学下去,但南南每天练琴前都很抵抗,经常被妈妈吵着才去弹琴,对此妈妈很苦恼。
其实不是南南不喜欢弹琴,他本身学得快,弹得也很棒,如果有好朋友来家,他很喜欢给他们弹琴听,只是在大人的掌控下做事,让他觉得很不爽,南南说,过级是妈妈的目标,不是他自己定的目标,打开始就有抵触心理。
怎样发挥孩子特长,让他积极主动弹琴?而不是每天丧着脸被催被吵才练琴?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中提到,家长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事,强调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找到他的内驱力,让孩子从本心出发,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孩子有掌控感才会更自律。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和启发型教育家奈德,他们在书中揭示了养育孩子最本质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找到内驱力,并且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非常值得家长一读,家长懂得适当放手,才会激发孩子的主动积极性。
一、找到内驱力
支持自主性,探索孩子究竟对什么事情有内在动机。
学校的作业必须做,辅导班必须上,特长班要精进,多方向发展为将来的人生打好基础,这是每个父母的想法,口口声声“我对你好,现在苦一点,将来的人生才会幸福多一点。”对于这些道理,孩子无可反驳,但丝毫没有积极性,纯粹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家长,这是你们的要求,我不得不做,有太多的勉强,甚至对抗。
为让孩子积极学习,养成好习惯,很多家长会采取“胡萝卜大棒”这些外在奖励措施,完成给“胡萝卜”奖励,吃顿大餐,买个玩具;完不成给“大棒”,你要受惩罚,这是外驱力。虽然奖惩可以起到暂时性的激励作用,但如果孩子冲着奖励做,一旦没有奖励或者遇到挫折,很容易放弃,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只有找到孩子内驱力,发现动力,才能真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全心投入。
“探索孩子究竟对什么事情有内在动机,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可以通过询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什么事后会感到真的很开心。
跟孩子谈谈,在生活中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喜欢做些什么,他们觉得自己擅长什么,如果他们出于某个原因来到世上,那这个原因又可能是什么?“
跟孩子聊天,发现他的优势和真正的兴趣,比如发现他喜欢下棋,喜欢上科学课做实验,喜欢编程乐高,而非弹琴画画......
还可以聊哪些事情他不喜欢做,甚至很反感,比如他说当老师和家长对他有太多期待的时候,他有压力。如果家长对成绩不那么看重,不太要求名次,他就愿意做。其实他也想做好,只是家长天天把成绩挂在嘴边,让他很烦,就想别着劲,你说东他偏做西。
挖掘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后,进而引导孩子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达到这样的目标,现在需要做什么?在整个聊天过程中,家长一定保持平和心态,即便孩子的意见和你不一样,也不能生气发火,否则让孩子对你关闭心门。
让孩子多说,引导孩子如何做,才能达成他心中的目标,倾听他的规划,你只是适当跟他分享意见,不能强势要求他一定听你的,否则就会压制他对这方面的兴趣,如果管教太多,凡事拿成绩来衡量,孩子有可能放弃他本来感兴趣的追求。
明明和磊磊都喜欢下棋,明明妈妈给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做多少道题,下几盘棋,如果输了免不了会说孩子两句,慢慢地孩子对这方面的兴趣减弱,开始抵制上围棋班,孩子连着两年没有升段成功后,干脆放弃不学了,妈妈过多的管制让孩子有压力,本来感兴趣的事变得抗拒,适得其反。
而磊磊妈妈发现孩子兴趣,引导孩子定目标,自己做学习计划。为参加暑假升段比赛,磊磊设置打卡表,每天打卡做题、下棋,磊磊妈妈则多鼓励和肯定,输了也无所谓,发现不足再学再练就是了,磊磊围棋进步就很大,升段很快。
任何时候,我们要分清这是谁的事,是孩子的事还是家长的事,你能不能替他下棋,你能体会到他学习的辛苦吗?片面强求结果,多加管制,只会让孩子离成绩越来越远。而当孩子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没那么多要求,不会面对妈妈“你必须,你应该,你一定......”,而是自己规划,每天打卡记录,看着打卡表上的对勾,自身有掌控感,就会越来越自律,但如果操控感在你这里,每天命令他做什么,只有差强人意的结果。
二、自主规划目标
发现孩子内驱力,接下来鼓励孩子设定目标。家长和老师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意愿,如同南南说的,“那是妈妈的目标不是我的目标。”加上平日的管制,让南南产生抵触心理。
如果目标出于孩子本心,他在制定计划和行动的时候就多了积极性,学会自我负责,我要成为什么人,我要做到什么,我为自己做。
你可以问孩子,“在这个暑假结束之前,你想做点什么?或者完成什么呢?”帮助他们设立符合SMART原则(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ttainable)、切实(relevant)、有时限(time-based)的目标。
接着引导孩子将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步骤,在看到每一步达成后的进展时,身体就会释放让人快乐的多巴胺,更有成就感。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提到,以孩子的smart目标为基础,增加心智对比技术,存在什么内在障碍吗?他会有何感受?他又该怎么重整旗鼓,继续前进?
心智对比技术由纽约大学的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开发,帮助人们实现切合实际的目标。
第1步,让孩子设定他自己的目标;
第2步,鼓励孩子就他所希望产生的结果写下几个词,随心所欲写下任何想到的东西;
第3步,让你的孩子考虑一下,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哪些内在障碍。
比如磊磊的目标是围棋升4段,他希望产生的结果是“自信,专注,冷静,胜利”,他考虑的内在障碍是“慌乱,压力,能力,困惑”。然后想象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平日多学习并熟练掌握这些技巧,面对赛场上强大的对手要沉稳,不急不躁,越慌节奏越乱,保持冷静。预想障碍,对方在什么情况下可能采取哪几种战术,我分别运用什么技能应对,提醒自己哪方面要再精进。
预见潜在的挫折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应对挑战,更有掌控感,行动计划更全面更有力。
三、用第三人称自我对话
有了目标和行动规划,就一定能成功吗?不尽然,未必凡事都一帆风顺。当失败或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会让人自责、愧疚,不自信......被这些负面情绪侵袭,甚至影响我们一蹶不振半途而废,这时需要引导孩子积极调整自己。
在《自驱型成长》一书中说到,要引导孩子带着同情心与自己交谈,教你的孩子向他们最好的朋友一样去支持他自己,说:“来吧!你能做到的,希瑟。”采用第三人称自我对话,要比采用第一人称自我对话强大的多,如果你的女儿通过名字来指代自己,她就更有可能采取距离更远,更具支持性的朋友立场,而不是当个吹毛求疵的评论员。
自我对话,像劝朋友一样劝自己,说出自己的名字,用第三人称跟自己聊天,鼓励自己。
只有尽快从沮丧自责等负面情绪走出来,自我恢复,做出调整,才能明确下一步方向,避免陷落在一味地自我否定情绪中于事无补,甚至破罐子破摔,最终放弃。
南南在练琴中出错好几次,有点灰心,这时候就可以用自我同情的方法,用第三人称,像对待好朋友一样自我对话,”南南,你可以的,这只新曲子只是不熟悉而已,多练几遍一定能拿下。“说自己的名字跟自己聊天,力量更强大,有效的自我对话,让孩子尽快从低落情绪中调整过来,给自己打气积极应对,不至于自信心太受挫。
妈妈希望这个暑假南南能顺利通过钢琴8级,单凭自己的意志去强求孩子,肯定会遭致孩子的抵触心理,其实南南也喜欢弹琴,但他不喜欢每天枯燥的反复多遍的练习,还有妈妈的监督。这时妈妈需要和南南聊聊,引导楠楠发现自驱力。
聊天时,楠楠表示可以过级,因为南南在学校表演过钢琴,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大家都说他是小钢琴家,他只是不喜欢每天被妈妈逼着反复练习,如果妈妈同意让他自己安排时间和练习的内容,他会很乐意。
妈妈让南南写下目标,结合老师的建议自主安排练习,不再强制性要求,不监督,每天练完妈妈只管配合南南录制视频,发给老师即可。
妈妈接着引导南南,预想成功过级的场景是怎样的,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将如何应对,这样南南有了充分的应对。
生活中南南妈妈也经常用自我对话来调整状态,引导楠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学会自我同情,南南追求完美,弹错的时候很自责,也很沮丧,运用自我对话,“楠楠,你今天练琴练了好几遍,虽然还不够流畅,但整体顺下来了,休息下再弹,一定会更好。”
南南自己制定目标,练琴更加主动,没有妈妈的唠叨和催促,每天定时坐到钢琴前练习,并且打卡记录。他说,“妈妈看你不管我,我自己做的就很好,我希望我的事情我做主。”楠楠妈妈也乐得省心。
对于成人来说,不妨问问自己,你的内驱力在哪里,你因什么来到这个世上?你的目标是什么?运用心智对比,预想成功和挫折的情景,你希望具备的能力是?你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你需要如何应对?提前准备,让我们的人生多些掌控感。
你的生活你做主,同理,孩子的生活孩子做主。适当放手,做省心的父母,不必把“监工”的弦绷得那么紧,莫因一颗爱你的心,却让孩子成为想拼命挣脱你的羔羊。父母先放手,孩子才自律,让孩子自主创造属于他的精彩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