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各大城市里,成都这个名字很有一番特色。首先是这个名字超乎寻常的延续性,三千年过去,吴王的姑苏变成了苏州,汉帝的长安变成了西安,而「成都」这个名字自从见于史册,就从未改变过;其次,其他大城市的名字,含义往往见字即知,北京、南京自不必说,洛阳与洛河的渊源,武汉同汉水的关系,也很容易明了——但若是问起「成都」一词为何意,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回答清楚。
事实上,对于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含义,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传统上的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借鉴了中原地区建都的典故。比如关于舜帝建都的传说是「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周朝的先祖迁徙到岐山附近,「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按照这种解释,「成都」一词的含义就是「成为都城」。
然而,随着考古研究的推进,这一论点逐渐显得站不住脚。今天我们已经知晓,蜀地在上古时期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地区,古蜀人不太可能借鉴遥远中原的历史,来为自己的城市命名。此外,在古蜀地,有很多个被称为「都」的地方,如成都、新都(今成都新都区)、广都(今成都双流区)、邛都(今西昌市)、徙都(今雅安市以南)等等,说这些「都」字都是「都城」之义,也很难让人信服。
针对这个问题,现代学者从人文地理和历史文献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
现在生活在川南和滇北地区的普米族,据信同古蜀人的族裔关系非常接近(普米族传说,他们的先祖最早是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沿着金沙江、雅砻江南下,这与古蜀人的迁徙路线高度重合),而普米语里地名末尾的「都」表示的是「地方」、「地域」之意。而且,同属羌氐族系的羌族对成都的称呼,并非根据汉语音译,而是自成一词(如羌语雅都方言:/ʑʥetɑ/)——这是不是暗示成都这座城市的命名时间,要早于汉语中出现对应的词语?

作为佐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蜀地许多带「都」字的地名,都音译自当地民族的语言,如邛都、徙都、筰都等,而成都这个词的源头也完全有可能是这样。
根据对考古资料的研究,秦汉时期蜀郡漆器上的产地铭文,多数并不是刻的「成都」,而是「成」、「成亭」、「成市」等。由此可见,「成」可以用来单表地名,而无需同「都」字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成」字该作何解释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山海经》里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等记载,而这部古籍虽有荒诞不经之处,但大家也公认其中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留了不少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资料。根据这些地名,说成都的「成」指的是古代一个部族或诸侯国,也未尝没有几分道理。

综合上述研究,「成都」一词,很有可能是对古蜀语地名的音译。「都」是「地方」的意思,而「成」是当时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蜀部族,所以,「成都」的含义为「『成』族的地方」。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番想象:遥远的上古时代,大地还相当空旷。来自岷江上游的一个古蜀部族,经过山水跋涉,终于在南方的成都平原上发现了一片沃土。经过无数载刀耕火种,披荆斩棘,荒野之上繁荣的聚落渐渐成形。先民们自豪地用自己的族称为新家园命名,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延续千年之久的古蜀文明。而他们建起的这座城市,也将以自己亘古不变的名字,将这段记忆永远珍存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