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唐诗的语言⑴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从语言始至语言止。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对诗歌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
那么,诗歌有什么样的语言特征呢?很显然,与我们日常的口语是极为不同的。口语的特点是“日常性”、“随意性”。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说话,不需要字斟句酌,一般随口而出即可。但诗歌就不能这样随意,它要求相对凝练、精整。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诗歌语言和“科学语言”也不同。科学语言要求严谨,避免歧义。因为如果一个科学语言有“多义性”,很显然,这样的“科学语言”就不那么科学了。而诗歌语言则恰恰相反,它要求歧义,求多解,以“以少总多”为目的。如果一句诗歌里包含的意义非常丰富,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那这样的诗句无疑就是佳句了。
所以说,诗歌的语言,有其独特之处。一般的诗人,特别是唐代的诗人,他们精通平仄、格律、韵律,力求诗歌的音乐美。他们通过语词的对仗,来构成诗歌形式上的“对称美”。通过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的做法,来达到一种超逻辑、超语法的效果。总言之,就是要打破常规,以追求新、巧、奇、警的效果。写意传神,意图通过诗人的描写,给人以相应的启示。
以上这些,就是唐诗独特的“语言特征”。
而对于上述关于唐诗语言的特征,闻一多先生在其《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诗这种东西的长处,就在于它有无限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看着这个诗短短就这么几行,但是,它所内含的意义,很多进时候是出人意料的。”而这样一种“意义”的获取,主要就在于语言的运用。
诗歌的语言,有五言八句,也有七言八句,但最多也不过那么四、五十个字。但是,如果用这样一些有限的词语进行最佳的组合,以求诗歌意义的最大值,这就是摆在诗人面前的“任务”。而唐代的那些诗家,就是通过自己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简单总结一下,中国的诗歌,大体上有这么几个主要的特点:
自足性。主要是通过语言的组合,达到语序自由、多元组合的目的。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的“回文诗”,最著名的那位当属北朝的苏蕙,用丝线绣成了一个《璇玑图诗》,841字,纵横各29个字。通过对这29个字进行不同的组合,横着读、竖着读,甚至于斜着读,就会形成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种体式的诗句。有人曾对此进行过统计,据说有7958首诗。这个“数值”是否准确,不得而知。但毋须讳言,这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创造。
到了清代,有一位叫吴绛雪的女士,写了《春》《夏》《秋》《冬》四首诗。
我们先来看她的《春》诗。全文只有十个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可就是这十个字,如果我们把它读成一个“七言”诗的话,你会感觉到它中间的语序,非常错综复杂。比如,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再把它倒过来读,就变成了: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一首七言诗就这么出现了。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自足性”。其他的《夏》《秋》《冬》三首诗,也都是这么一个情况。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日月长。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