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陌生人效应》
阅读内容:第3章 触发器
阅读主题:为什么人们在识别谎言方面如此糟糕,以及触发器如何助力人们摆脱被欺骗的陷阱?
2个问题:
1.为什么人们在识别谎言方面如此糟糕?
2.触发器如何助力人们摆脱被欺骗的陷阱呢?
一、为什么人们在识别谎言方面如此糟糕?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吧?原本只是放羊娃想捉弄善良的农夫们,可没想到最后却引来了真正的狼。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要告诉我们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长此以往肯定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但从侧面上看,为什么农夫一次两次都会听信放羊娃的话呢?为什么他们不能识别出这到底是事实还是谎言呢?
也许人们会说,这个对话没有面对面进行,而且又不是专业的人士,怎么可能识别谎言呢?
其实不然,有时候连专业人士都不容易辨别真相。就像这本书里提到的案例。
安娜.蒙特斯是一名古巴间谍。但在她被捕之前,她的行为并没有被反情报调查员产生过多的怀疑。甚至很多时候,她的这种古怪不圆滑的行为,却被情报局官员拉特尔认为,是一个糟糕的古巴问题分析专家。
为什么连专业人士也难辨别谎言呢?
心理学家蒂姆·莱文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会“默认真实”:我们常用的假设是,与我们打交道的人是诚实的。
对此,莱文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去验证他的想法。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们不是没有怀疑,而是当怀疑不能超越默认的真实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相信。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质疑自己身边的人。
二、触发器如何助力人们摆脱被欺骗的陷阱呢?
书中指出,要摆脱“默认真实”模式,就需要有“触发器”。
所谓“触发器”,它和怀疑或者第一丝怀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只有当事件明确地变得和我们最初的假设相反时,我们才会走出“默认真实”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从相信开始,当怀疑和疑虑上升到无法被解释的程度时,我们才停止相信。而此时的触发器就是可以推翻默认真实模式的更多可疑证据。
正如书中所说,“你相信某人不是因为你对他们没有怀疑,相信不代表没有怀疑;你相信一个人,是因为你对他没有足够多的怀疑。”
一旦你搜集的可疑迹象以及证据足够多时,将会触碰到“触发器”反应的最低值,那么此时的你才有可能摆脱对真实的默认,避开被欺骗的陷阱。
当然,要想引起“触发器”反应的最低值很高。有时候,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触及。
比如,现实生活中,你问你的丈夫是否有外遇,他说没有。然后你就会相信他,你默认的是:他说的是事实。
不管你发现他有什么不对劲,都会把它合理化。
但几个月后,你碰巧注意到信用卡账单上有一笔不寻常的酒店房费,加上他有几周去向不明的事实和几通神秘的电话,这一切把你的怀疑推到触发反应的最低值,谎言这才被识破。
这也就是为什么连专业人士也不是很容易能够识别真正的谎言。
由此可见,中情局官员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对真相抱有同样的偏见。
每日一问:你是否有过被身边朋友欺骗的经历?你是如何做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