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大丈夫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追寻着先哲孟子的光辉思想,领略“大丈夫”的真正内涵。我们一起来板书课题,注意淫的正确书写。
学习文言文,我们先来看宋代朱熹给咱们的建议。“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嗯。两个关键词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好!我们先进入熟读篇。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能读错字,不能读破句,要适当的做圈划,圈重点字词,划出长句的停顿。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学起古代书生摇头晃脑来读,看来已经陶醉其中。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呢?课代表来分享一下。丈夫之冠的“冠”读四声,意思是加冠成年;往之女家的“女”是通假字,同“汝”。还有长句容易读破。比如“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是主语,大概“这”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这怎么能称之为大丈夫呢。你做到了精思和归纳,很多文言词句的读音和停顿都是根据意思来判定的。这一点特别棒。
这是一篇语录体文章,是景春公和孟子关于?大丈夫话题的言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谁?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出来的?嗯。“岂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诚”——真正的意思,言中带写崇敬和敬仰。你抓住了两个关键词分析很有见地。我们同学来读这句话,要读出?肯定和赞叹。
那么景春认定他们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一句可以看出来,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他们很有威力。那么景春这样的观点,孟子认同吗?不认同。是怎么反驳的呢?通过抓住“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句话是反问,我们要读出?不屑、轻蔑、鄙视的语气。那么孟子的具体理由是什么?我们再来看两段补充材料。根据大致意思明确,他们是靠什么来向上爬的?对。是一味顺从和迎合君主的喜好,他们言而无信,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没有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怪不得孟子对他们打心底里鄙视的。
那么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大丈夫处世的原则是什么?我们很快找到了这句排比,我们一起来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结合课下注释说说看你的理解。你说。要成为一个大丈夫,首先必须是个有仁德,有礼节,有道义的人,这是原则,内心要坚守“仁义礼”。排比句式,读的时候要怎么样读,要读出气势,要义正辞严。】
还有其它理由吗,再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看。不论得志与否,得志和不得志的两种情况,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如果遇到“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极端情况下呢?在富贵的境遇中,要做到内心不受迷乱,处在贫贱的恶劣境遇中,要做到内心志向坚定不移,面对武力威胁,要做到不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做大丈夫。这一句,同样是“排比”句式,要读出气势。
我们再次齐读孟子的论辩。大家从修辞,句式,推理思路上,来说说孟子在论辩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可以独学,也可以小组合作讨论。
你来说。用了反问、类比、排比的修辞,这样说理就有了气势,容易把对方观点驳倒。你说。本文在句式上还运用了对偶、排比,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语势充沛,很有说服力。你说。先言辞坚定地驳倒对方,再给出依据。再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有驳有立,就更加有说服力了。
看来啊,孟子是一个资深的论辩专家啊,那么我想问问大家,按照孟子的标准,孟子本人能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
大家异口同声,曰,能。有观点,我们也要做到有理有据。再来看孟子的相关资料。这是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文字,这是孟子的简介。我们分别来齐读。
是啊,孟子是著名思想家,儒家宗师,尤其是首次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就是当下我们习主席提出的“人民至上”。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仁礼义”和三“不”思想,诠释了真正的大丈夫,为人如此,治国亦如此。
现在我们怀着对大丈夫的敬仰对孟子的崇敬再次朗诵全文,达到熟读成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