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三年(前204)秋,项羽攻打刘邦,拿下了荥阳,刘邦退守巩县和洛阳。楚军听说韩信打败了赵国,彭越则在梁地骚扰,便分兵去救援。此时,韩信正准备向东攻打齐国,汉王刘邦势单力孤,便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专心驻守贡县、洛阳抵抗楚军。郦食其认为,汉王这样做是战略错误。他向汉王提出,要急速进兵,攻取荥阳,夺取敖仓的粮食,据守成皋天险,切断太行的通道,控制飞狐关口,守住白马渡口等战略要地。
在提出这个建议前,郦食其说——
“知天之天,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意思是知道天之所以成为天,帝王大业可以成功,反之,则不能成功。统治天下的人把人民看成“天”,而人民则把粮食看成“天”。原来,郦食其说这话是为了强调粮食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敖仓是秦国的粮食转运中心,存贮了大量粮食。楚人攻下荥阳后,并没有派重兵坚守,只是让一些老弱病残的兵卒守卫,主力部队则东进了。这无疑给汉军创造了机会。可是刘邦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而是像楚军一样放弃敖仓,退守巩、洛。郦食其认为,战争让天下百姓动荡不安,无心从事农业生产,粮食问题是天大的事儿。抓住粮食这个民人之“天”,也就会安定人心,抓住了统治者的“天”。刘邦听从了郦食其的建议,重新占领敖仓,从而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其实,早在公元前208年,刘邦刚刚西进的时候,郦食其就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当时,刘邦率领大军西进路过高阳,郦食其对刘邦说:“足下兵马不过一万人,又深入到秦军腹地作战,要粮没粮,要补给没补给,我看这很危险啊!”刘邦问郦食其有何良策。郦说:“兵法云: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将军为什么不到秦军的粮仓去取粮呢?”刘邦静听,心有喜色。“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座大粮仓——陈留县城,那里粮食堆积如山,足可以让一万人马吃上两年,为何不取陈留呢?”
郦食其与陈留县令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便利用这个关系找到陈留县令“叙旧”,趁陈留县令喝醉之机,跑到城门之下,假传县令之命打开了城门,放刘邦人马进城。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夺了陈留县城,占据了宝贵的“粮仓”,为西进大军补足了能量。
郦食其献的计策可称为“借鸡下蛋”之计。此后,历史上很多名人都用过类似的计策,而且百试不爽。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四出祁山攻打魏国,司马懿率张磾、费曜等大将迎战。十万大军,粮草是个大事。怎样解决?诸葛亮兵至祁山便对众将说:“我估计陇上的麦子已经熟了,现在可以悄悄地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于是,诸葛亮留下王平、张嶷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与姜维、魏延等直奔上邽,一面打败魏军闻讯而来的费曜,一面令三万将士把陇上麦子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司马懿与副都督郭淮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麦子,结果又遭到伏击,经过拼死力战,司马懿才得以突围。因为有了粮食,诸葛亮大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准备与魏军大战。只是因为战略意图暴露,魏军有了充分准备,诸葛亮只好退兵。但其“借鸡下蛋”之计,却也用得十分完美。
东晋后期,大将军刘裕北伐南燕。南燕君主慕容超认为刘裕奔袭千里,兵马疲惫,粮草不继,一定不能持久,于是决定采取“延敌入腹”的计策,在天险大岘山打开一条口子,放刘裕大军进来。刘裕没想到如此轻松地越过大岘山,进入南燕境内。他指着一马平川的田野和一片成熟的庄稼,兴奋地对将士们说:“有这么多粮食长在这里,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就地得到给养补充的刘裕,在临朐与南燕决战,一举攻克了临朐城。慕容超仓皇逃往广固城。由于刘裕能够就地取粮,无粮草之忧,所以他大胆地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将广固城围困八个月之久。最后城破,慕容超被杀,南北灭亡。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有言——
“贵其所以贵者贵。”
意思是知道自己所以尊贵的地方,就可以永远保持尊贵,也就是一个人要“知己”,其广意与“知天之天”相同。
“借鸡下蛋”之计,也可以理解为“以战养战”。这种思想是《孙子兵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也被广泛用于商界、政界。“知天之天”,知道天之所以成为天的原因,才能顺应天命,成就事业。“天”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同时,它也可以具化为任何细小的事物。知天之天,就是要探求事物的本源,发掘事物的真相,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性,按照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才能成功。比如,一个商人成就了万贯家业,你就要探求他是靠什么成功的。是经商的技巧,诚信的态度,勤奋的身影等等,知道了这些,以之为榜样,效法其行为,自然可以接近成功。学者、官员、艺人莫不如此。在他们耀眼的光芒之后,总有属于他们的奋斗哲学。知天之天,方成功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