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Pizza),又称为比萨饼、披萨,是用发酵的圆面饼上面覆盖番茄酱,奶酪以及其他配料,并由烤炉烤制而成。发源于意大利,在全球颇受欢迎。
据说,披萨饼的发明, 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有着莫大的关系。
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尼科洛及叔叔马泰奥曾到中国经商,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蒙古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父亲回家后,小马可·波罗便天天缠着他,听他绘声绘色地讲旅行东方的见闻。
故事里有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引起了小马可·波罗对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向往之情。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跟随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已经长成了一伙英俊的小伙子,在父亲的默许下,他跟随父亲朝着神秘的东方出发了,同行的还有叔叔和十多位旅伴。他们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沿着陆上的丝绸之路,一路前行。
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按正常情况下,只要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奔中国了。然而,就在他们途经一个小镇,掏钱买食物时,被一伙强盗盯上了。
这伙强盗一路跟踪他们,知道了他们的落脚点,趁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了起来。半夜,马可·波罗和父亲侥幸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他们历经磨难,终于在四年后到达了富庶的中国元朝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马可波罗在中国一待就是17年,还因为大汗对他的赏识,曾担任过元朝地方官员。马可·波罗后来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
但是时间一久,他开始思念故土,父亲也一天天衰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回到故乡意大利。
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过世,国王派三位使者远赴中国,向朝廷求婚,元朝皇帝封阔阔真为公主,命人护送她嫁给波斯国王。
马可·波罗趁机向皇帝请求参与护送,以便于在完成使命后,他们可以顺路回国。
1292年,马可·波罗一家跟随三位使者,从福建泉州出海,绕过马六甲海峡,再通过印度洋。一路护送公主到波斯国成亲。
三年后,三人顺利回到了家乡意大利。
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与此同时,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已经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朋友们纷纷到他的家中作客,听他们讲旅途中的见闻。
回到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对中国的食物念念不忘,特别是一种叫做葱油馅饼的食物,让他日思夜想,魂牵梦萦。但中国远隔千山万远,怎样才能再次吃到这样的食物呢?
一天,他与朋友在家中聚会,听朋友说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的厨艺很好,他心念一动,试着向这位厨师描绘起中国北方的葱油馅饼来,并炫耀这种馅饼是多么好吃。
厨师会意,立刻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忙活了起来,但因为没有亲眼见过这种葱油馅饼,他始终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急得团团转。
马可·波罗提议,不如直接将馅料放在面饼上,然后进行烘烤。这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又做了几次改良,并配上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佐料。
没想到,一种叫“比萨”的伟大食物因此而诞生,且风靡全球,且至今不衰。
据统计,意大利总共有两万多家匹萨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区就有1200家。大多数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个匹萨,有些人几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
食客不论贫富,都习惯地将匹萨折起来,拿在手上吃。匹萨必须软硬适中,即使将其如“皮夹似的”折叠起来,外层也不会破裂。这便成为鉴定匹萨手工优劣的依据之一。
马可·波罗回国不久,意大利就发起了一声旷世持久的海战。在一次海战中,马可·波罗不幸被俘虏。他在灰暗、潮湿的监狱中,向其他人讲述了许多中国的故事。
1299年,他在狱中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鲁思梯谦编纂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详尽地描写了中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
在13世纪以前,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这本书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不过几个月功夫,《马可·波罗游记》很快就出现在意大利的大街小巷。
马可·波罗活到了70岁,在他去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广为流传。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119种各种文字的版本。
马可·波罗的传记,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探险”的兴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人。激励着人们不断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进展。
如果喜欢这篇作品,请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