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抒写情怀🍸文章精选生活、文字
李诞之“人间不值得”,真正的佛系人生是勇敢面对,真实接纳

李诞之“人间不值得”,真正的佛系人生是勇敢面对,真实接纳

作者: 夏花灼灼秋叶粼粼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14:05 被阅读6次

    真正的佛系人生,不是逃避,而是充满勇气的去面对。这世间,即便是奋勇的斗士,舍身的义人,能勇敢面对自己的人,也只是沙海中的一把。

    李诞火了,人年轻,却有种风淡云轻的老成,一句“人间不值得”成了佛系名言。

    人生诸多烦恼,无论是缺食少衣的年代,白骨累累的战争时期,还是国泰民安的和平岁月,人的烦恼并未因为物质的渐渐丰富,得以息止或淡化。

    我们习惯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维来消解烦恼,通常会成为一句连自己都不能相信的箴言,重复念叨,却产生不了任何力量。

    通过对比外界获得自我的心理解放,而不追本求源地去面对烦恼,显然不是个好方法。要说能起作用,顶多是短暂的麻醉感,类似一碗稀释无数次的心灵鸡汤。

    再看“人间不值得”,这不是一句丧的语言。首先说这个话的青年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在努力经营。

    “人间不值得”你过分为之较真,人的烦恼来源于这种较真。不是较自己的真,面对自己内心的真相,而是将所有的烦恼转嫁给外界,一层一层扒别人的皮,怨毒嗔恨,却又无人理睬。

    真正的佛系人生,不是逃避,而是充满勇气的去面对。这世间,即便是奋勇的斗士,舍身的义人,能勇敢面对自己的人,也只是沙海中的一把。

    不要将烦恼掷向别人,而是要“理解”烦恼

    佛陀将我们在人生中体验到的这些烦恼称为“八苦”

    1、生活本身的坎坷崎岖

    2、步入老年

    3、生病

    4、步入老年

    5、遇见讨厌的人

    6、和相爱的人分离

    7、期望的事物无法得到

    8、心灵不得自由

    这里所说的“苦”,在古代梵语中成为“杜卡”(Dukkha),“杜”表示“困难、障碍”,“卡”表示“无法满足的空虚”。

    在梵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如实表达人生的真相,但在翻译成汉语时用一个“苦”字替代。苦常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描述情绪的词语,以至于佛陀教人离苦得乐的方法却被人误会为悲观主义。

    叔本华是第一个历史意义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显然受了印度思想的影响,谈到了苦。他之所以成为悲观主义的代言人,是因为他指出了苦,却没有提出离苦的方案。

    而佛陀教导我们首先要面对烦恼,思维烦恼产生的理由,再寻找解决烦恼的方法。

    正视自己的烦恼,就是踏出解脱的第一步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日常的烦恼

    1、工作失去价值感

    2、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3、对于过往的懊悔

    4、不知将来何去何从

    以及各种灾难,疾病,家庭变故等等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例如不同的人看到红色,观察本来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有人反应为热情似火,有人反应为鲜血淋漓,从而升起各种情绪烦恼。

    为什么会升起这样那样的反应,在观察的瞬间反应几乎同时而起,而我们察觉不到。

    例如有时人会陷入一种看谁都不顺眼的境地,周围的人都碍眼,同事的话里有刺,亲戚的言行令人生厌等等。但又明知这样是自己不太好的心理状态,安慰自己是天气天冷,食物欠佳等等理由,或者向朋友们倾诉。

    朋友们可能会这样劝你:我能理解你,你要活得洒脱一点。别无中生有了,多想快乐的事。

    朋友们说的很有道理,却对你无济于事。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心灵反应”呢?

    我们需要思维烦恼的原因,并且训练自己察觉心灵反应的能力。

    佛陀教导我们要反向思考产生这种“心灵反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带来痛苦的,是我们不断追求快感的“索取之心”

    这种心如同急流瀑布,一泻千里,等人们意识到时,已经有无数个念头奔腾而去,构成人们躁动不安却不明所以的烦恼和焦虑。

    按现代心理学,这七种欲望有1、生存欲2、睡眠欲3、食欲4、性欲5、懒惰欲6、感官欲7、被认可的欲望。

    这七种欲望构成了人的心理结构,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它们的存在和巨大力量,辨析烦恼的类型在于不成为欲望的奴隶。而欲望,只要人不成为其主人,任其纵越翻腾,就会在无名烦恼中越陷越深。

    任何一种欲望,即便是最基本的“生存欲”,被过分放大或完全不加控制,都会成为人生的枷锁。在“生存欲”的操控下,多少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成了告密者,多少有理想的人在战场被俘后成了出卖者。

    佛陀把这样的“索取之心”称为“渴爱”,因为欲求之心的无止境,人在其推动下,始终饥渴不满足,仿佛行走在人生的漫天沙漠之中,找不到一口可以安歇的泉井。

    诚然,“索取之心”是推动我们前进的一种力量,而任何的事物只要走向极端就意味着人生的变形与扭曲。

    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这七种欲望,人生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总好像有什么不妙”,“现状总是令人不满”等等无名焦虑,会因为被确认而得以消散,“人生不值得”其实也就是对于“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承认和接纳。

    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常常把这种承认和接纳归为消极和不思进取,佛陀要我们用精进的人生态度对治这七种欲望,而不思进取的人显然是懒惰欲的极度膨胀。

    用简单的话讲,人当在精进的人生中接纳每一个当下。

    最大和最隐蔽的烦恼在于“被认可欲”,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觉得周围的人都碍眼”的烦恼。

    我们从童年时就渴爱被父母喜爱,被老师肯定,“小红花”成为经久不衰的激励幼儿规范行为的方法。

    “希望自己优秀”始终跟随人一起成长,甚至很多人并不了知自己的追求,而是为了达成被父母、老师、亲戚朋友认可的优秀与成功。

    “觉得周围的人都碍眼”,和自己得不到周围人相应的认可有关,是“希望别人认可”的反向表达,好像一个女子用“讨厌”来表达对一个男子的爱恋。

    而“希望被别人认可”的欲望在得不到满足时,人会产生“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之类的消极和自卑感。这时他感叹人生是苦,人生不值得等等,和我们前面探讨的人生是苦,人生不值得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前者是逃避,后者是面对。

    我们首先面对了这种无名烦恼,然后理解了这种烦恼原来来自“被认可欲”,通过语言的客观性进行反复理解,躁动不安的心灵反应就会渐渐趋向于平和,而在下次起反应前就会产生警觉之心。

    心有千千结,结成的愁怨在不理清的情况下越聚越多。然而一旦人知道了结的源头在哪里,当下便有放下负重的轻松感。

    接下来,人要做的就是开始冷静思考,“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究竟有何意义”“人值得丢到自己去换取别人的认可吗”“别人的认可究竟是自我认可的副产品,还是自己人生的指航灯?”等等

    细细思维下来,就会发现活在别人的认可中,是一件多么荒诞虚无的事情,被人认可至多只能是自己专注于生活而自然出现的客观事物。

    参加过一个十日内观课程,在最后一日的分享过程,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士泪流满面。

    她讲到自己的母亲是位非常严厉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因为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而遭到母亲的打骂,她恨她的母亲。但在她自己成为母亲后,她用了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造成了儿子巨大的心理创伤。

    她痛哭自己在内观中终于找到自己的症结,恨自己的母亲却不知不觉成为和母亲一样的人,原因是她潜意识一直在谋求母亲的认可,希望自己能优秀到被母亲承认,又把这种希望转嫁到自己儿子身上。

    找到症结就是病可以治疗的前提,这位女士在今后的人生中,从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也是她的人生开始从母亲的笼罩下获得自由的起点。

    意识到自己的心灵反应有三种方法,每种方法认真执行都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一是用语言来确认内心的状态,语言具有客观性,一旦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主观反应变成客观被观察对象,“疲惫”“混乱”“焦躁”等等,情绪一旦打上标签,人就从中解脱出来。

    语言的确认在平常可以通过生活,练习自己的标记能力,例如“我在吃饭”“我在散步”“我在洗手”等等

    二是意识到身体的感觉,我参加的内观课程就属于此类,闭上双眼,仔细感受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有意识地体会身体的感觉,就提升了意识的力量,念力增强,在不必要的反应升起时,能马上意识到,并且迅速得以平复。

    三是在头脑里分类,听起来和语言的确认有几分相似,实际更强调概念的理解,人类的烦恼主要来源于1、贪欲2、嗔怒3、痴妄 由不能满足的索取之心,升起愤怒,而愤怒长期得不到疏解,人会变得精神注意力极度涣散,妄想非非。

    我们受一种无意识状态的习气控制,这三种训练都是提升意识的警觉度,渐渐摆脱这种习气的控制,从而获得人生的自由。

    自由是美好的,而通向自由的路崎岖坎坷,我们需要勇气、坚持、勤奋和自律,走向明亮的人生,春暖花开。

    推荐书目:《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作者:草薙龙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诞之“人间不值得”,真正的佛系人生是勇敢面对,真实接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zt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