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参考
本曰:“先劝大众”下,至“往生安乐国”。
释云:上来“第一释题”已竟。
自下第二分文中,因准经论,应立三分:
一、“先劝”下,尽十四行偈[],先明序分[];
二、“此《观经》”下,至“一部文义竟”,次明正宗分[];
三、“窃以真宗”下,后序,义当流通分[]。
————————————
[]十四行偈:。“偈”,。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
今则其初,于中为二:一、“先劝”等九字,是说偈总标;二、“道俗”下,至“安乐国”,正结颂叙意。
初言“先”者,对下长行[],以偈为先。
————————————
[]长行:。
————————————
“劝大众”者,大师“劝大众”,令“发愿归三宝”也。“大众”者,广通在家出家,故偈文云“道俗时众等”。
“发愿”者,发菩提心[]及往生愿,故偈文云“各发无上心”“愿入弥陀界”。
————————————
[]发菩提心:。
————————————
“三宝”者,此有三种、四种不同。
言“三种”者,明旷[]《梵网疏》[]云“实相[]圆理,名为‘一体’。即一而三[],无非秘藏。如世珍奇,故通名‘宝’。何者?心体觉知名‘佛’,性体离念名‘法’,心体无诤名‘僧’。‘别相’[]者,十方三世[]诸佛,及所说法门,并所化菩萨贤圣[],是云‘别相三宝’[]。‘住持’[]者,泥木素像佛宝,黄卷朱轴法宝,剃发染衣僧宝也。‘别相、住持’,功由‘一体’”(已上)。
言“四种”者,始起南山。灵芝《资持记》[]云“三宝有四位:初、一体(众生心性具觉了、轨持、和合义故。此局大乘也);二、化相(释迦、四谛[]、五拘邻[]也);三、理体(五分法身[]、灭谛涅槃[]、学无学功德[]也);四、住持(形像、经卷、剃染)”。
————————————
[]明旷:。
[]《梵网疏》:。
[]实相:。
[]即一而三:。
[]别相:。
[]十方三世:。
[]贤圣:。
[]别相三宝:。
[]住持:。
[]《资持记》:。
[]四谛:。
[]五拘邻:。
[]五分法身:。
[]灭谛涅槃:。
[]学无学功德:。
————————————
问:一体、理体,复有何别?
答:一体者,性德[];理体者,修德[]。
————————————
[]性德:。
[]修德:。
————————————
问:理体若修德者,与化相有何别?
答:言化相者,外用[];言理体者,内证[]也。小乘[]萨婆多[]归所证,不归人体[],是则成归理体,不归化相;经部二俱归也。
————————————
[]外用:。
[]内证:。
[]小乘:。
[]萨婆多:。
[]人体:。
————————————
问:今“归三宝”者,三种、四种俱可归耶?
答:尔也,但现文举别相。
凡归三宝者,《涅槃经》(八)云“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已上)。
————————————
[]优婆塞:。
————————————
问:今“归三宝”,为局西方?
答:不尔,偈文云“尽十方”,亦云“诸佛”故。
问:“尽十方”之言,不可必亘[]诸佛,《论》[]言“尽十方”是限弥陀。又,《礼赞》云“释迦牟尼佛等一切三宝”,亦限释迦如何?
答:《论》文次云“无碍光如来”,故限弥陀一佛也。《礼赞》礼释迦云“一切三宝”,故限释迦分身[]也。
————————————
[]亘:。
[]《论》:。
[]分身:。
————————————
今文不尔,上云“尽十方”,下云“诸佛”故,彼此何例?
问:《新学名句》[]云“五种三归:一、翻邪三归[];二、五戒三归[];三、八戒三归[];四、十戒三归[];五、具戒三归[]”,今“归三宝”当何?
答:凡归三宝,是佛法修行之法式,不可必属五中,但义当翻邪。
————————————
[]《新学名句》:。
[]翻邪三归:。
[]五戒三归:。
[]八戒三归:。
[]十戒三归:。
[]具戒三归:。
————————————
问:“发愿归三宝”可通能化所化耶?
答:可尔,但总标句偏劝所化。且约本意,其实可通能化所化。故偈文云“世尊[]我一心”“我等咸归命”。所言“我”者,今家自督之词也。
问:无发愿通能化之文。
答:文无义有。总而言之,“发愿”,所化为宗,令通能化;“归三宝”,能化为宗,令通所化。所以知者,一顺文相,二顺道理。言顺文者,如上已辨。言顺理者,“发愿”之意,令所化机出离生死以为本意,故下文云“如此灵相,本心为物,不为己身”。
“归三宝”者,请加造疏,是故能化归敬为要。
又,题后文前置于总标圣教多例。谓《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云“归命一切佛菩萨海[]等”,《大乘顶王经》[]云归命“大智海圆满净觉尊”,《大萨遮尼乾子经》[]云“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正法念经》[]云“归命一切诸佛菩萨”,《赞阿弥陀佛偈》[]云“南无阿弥陀佛”。
————————————
[]世尊:。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
[]佛菩萨海:。
[]《大乘顶王经》:。
[]《大萨遮尼乾子经》:。
[]毗卢遮那佛:。
[]《正法念经》:。
[]《赞阿弥陀佛偈》:。
————————————
又以总标句配当偈文者,初二行是“发愿”,后十二行“归三宝”也。
但后十二行有开合[]二意:
先开意者,初七行“归敬序[]”,后五行“发起序[]”。故先师云“前九行正明[]发愿归三宝,后五行次明造疏之述怀[]”(已上)。
次合意者,十二行俱是“归敬序”,后五行是“归敬由致[]”,非别发起也。
今此“总标”约合意故,唯云“归三宝”,不标发起意。
若约开意者,“归三宝”后更容有别标句也。
————————————
[]开合:。
[]归敬序:。
[]发起序:。
[]正明:。
[]述怀:。
[]由致:。
————————————
问:于后十二行立开合二科,其义不明,何于一文恣[]立二科?
答:设虽一文,何无二科?
如《释摩诃衍论》[]欲开隔檀门[]等,一行通二序也。谓彼文云“顶礼圆满觉,觉所证法藏[],并造论大士[],及诸贤圣众。欲开隔檀门,权显[]往向[]位,利益诸众生,分报师恩故。论曰:今造此论,重释摩诃衍[],为显自师,其体深玄”等。
《慈行钞》[]云“偈颂明归敬意,长行明发起意。此之二偈而有三节:一、能所敬相;二、敬之情意;三、意之所因。有处亦为造论意者,望开子段,故是造意;若连大文,并属敬意。故彼此文,无相违过”(已上)。
此是一文立二科之明据也。
————————————
[]恣:。
[]隔檀门:。
[]法藏:。
[]大士:。
[]权显:。
[]往向:。
[]摩诃衍:。
[]《慈行钞》:。
————————————
问:何故今文只约合意,置总标耶?
答:释家[]先劝所化众故,但云“发愿归三宝”也。所以然者,“发起”之意疏于所化,故以“发起”且属由致,更不别标。
问:设属“归敬”,偈文的申[]“广开净土”,何通所化?
答:此文若约所化机者,弘通修行,应云“广开”。
————————————
[]释家:。
[]的申:。
————————————
问:若存合意,唯有“归敬”,而无“发起”。
答:设尔何妨?《俱舍光记》[](一)云“泛明诸论,归敬、发起有无不定:或有归敬而无发起,如《阿毗昙心论》[];或有发起而无归敬,如《杂心论》[];或二序俱有,如《俱舍论》[];或二序俱无,如《发智论》[]。亦随作论者意,各各异故”(已上)。
问:准诸论立归敬、发起二序者,彼诸论中,归敬以前无发愿文,今何置之?
答:论师、人师意乐不同,何必一准?今师本意,唯在欲使凡夫往生。凡夫往生,发愿大要,故任元意[],初置发愿,此有何过?亦如二序,有无不定。又,《俱舍论》发起之后置随难别解,何妨今文“归敬”之前劝往生发愿?
————————————
[]《俱舍光记》:。
[]《阿毗昙心论》:。
[]《杂心论》:。
[]《俱舍论》:。
[]《发智论》:。
[]元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