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一件事儿应该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倒逼”,一种是“放松”。“倒逼”是为了形成习惯,“放松”是为了全力而出。从当下认知来看,这两种心态未必能让你人生完美,但或许可以让你活得尽兴。这就是我今天写文的意义:复盘最近的生活的得失,溯源其过程,校正其偏差。
对人生而言,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工作部分,一是生活部分。工作侧重是效率和结果,生活则侧重感受和经历。从这个维度上讲这二者基本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提起这两点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人生中凡是以工作为目的事情应该要关注效率和结果。但是也不绝对,有时候生活和工作中是有一定的重合和交集,即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并用。下面聊聊最近踩的坑:
(一)认知盲点
我想”认知盲点“的形成大概率是由于过往经历所形成经验造成的思维惯性,同样“助纣为虐”的还有我们固有的思维惰性。“思维惯性”让思考与事实错位,“思维惰性”让二者错位后一错再错。将这句话应用在过往的工作里,基本上高度的吻合这一个月来我的工作状态。首先是11、12月取得了还不错的结果,矛盾的是这两月好的结果也恰是12月结果不好的原因。因为在12月自己表面上口口声声喊着空杯心态,但是内心里其实不够空杯,一个人是否空杯是在他对过程的态度上体现,而绝非是他对结果的执着。任何执着结果的人都很难做到空杯。因为结果的好,而忽视了过程的不足,这是“思维惯性”给我埋下的第一个坑。思想上的懒惰导致在察觉出问题端倪之时没能做好即是的校正导致最后结果的无法挽回。每次有所觉察后的不作为将注定成为击穿厚厚期望和宏大目标的穿甲弹,放纵滋养了绝望。
(二)自我设限
说自我设限前先说一个名词“破冰”。“破冰”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我没有严密的考证过,”破冰“这个词汇应该是来自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有他开创并优化传承。什么是”破冰“呢?是新入职的员工在员工早起动的时候要做的一个个人情况的自我介绍,之后要被团队老人问一些问题。至于老人们问出的问题可以称为“暗黑无敌”。为啥这么说,因为这场自我介绍的要求够劲爆,内容够开放,不了解的或许会把这当作是当众开黄腔。但是,奇怪的是这样做反而可以让新人迅速的融入团队。为什么呢?在沟通视窗中有个观点:人和人的关系好坏可以通过知道对方隐私的多少来决定。说到这里还得提一个词语,”dds”。“dds”好像是deep dark secret的英文缩写,代表着“最深的秘密”。最深的秘密的暴露度往往伴随这暴露者在团队的开放度。 从阿里团队中传出的“破冰”文化帮助新人可以迅速的融入新的团队。“破冰”实质上解决的是一种自我设限的问题。自我设限在生活中其实普遍存在,破冰场景不仅仅在新人入职的环节出现。他几乎出现在一切“恐惧”产生的时候。最常见的是:未做思考或尝试,结论先行等等。“恐惧”是可能性的杀手,他抹杀了可能性。从形态上就让自己把自己打倒了。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深刻的感受到,大多数时候自己的敌人还是自律,还是自己,不够自律基本上可以为自己的一切踩坑、弯路买单了。关于如何打破自我设限的魔咒?”不破不立“绝对是一个好方法,将目标提前杀死,带着向死而生的心态,让工作生活中的每进一步都是希望。还一个自我实践中得到的方法:尝试做自己恐惧的事情,恐惧决定边界。这也是一种认知突围的好办法。
(三)自觉和他觉
“我认为我谦虚低调;我认为我兢兢业业;我认为我表达逻辑清晰;我认为我沟通能力良好。”这些词汇活在我的潜意识里。打破潜意识僵局我做了两件事:1、追溯过程 2、寻求反馈。追溯过程是在每一次沟通表达中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措辞、以及逻辑是否OK;寻求反馈是直接向和我对接过的同事以及朋友听取他们对我的评判(自己不做任何解释说明。)有意思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在我听了第一通和广州同事的录用后,我发现我是一个自己都不够认可自己的人,带刺儿的语气以及无内扣的逻辑让我看到了自己蹩足的沟通能力。同样的在和同事寻求反馈以后发现大家眼中的我远远有别我眼中的我。比如:逃避现实、虚荣等等问题。
总结一下:在发现问题后,要倒逼自己重新养成新的习惯。比如,克服逃避现实,对奉承和夸奖一定当作过眼云烟,而对于指责和建议一定要小心谨慎。切记不要在指责和建议来临时潜意识直接回怼。同样的,关于自我设限和认知盲点也类似,一定不能陷入过去,带着恒常的惯性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