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小时候
雪漠小时候叫陈开红。他的家乡是甘肃省的凉州洪祥乡陈儿村。他出生时家里只有两间房,一间十多平方米,搁着一个大炕,只有一床被子。另一间是厨房。他有爹妈、几个弟弟妹妹,全家七口人,非常非常穷。
在同村孩子中,他的记忆力特别好,真是“过目不忘”。每次开学,他一拿到新书,从头到尾翻一遍,就全记下了,然后把书撕掉。老师批评他,他说:“书没用了啊,我都会了。”老师不信,他就背给老师听:“当年我过黄泥坡,黄泥坡上乱石多”、“公社架金桥,桥下流水笑……”一直往下背,老师就信了。
有一次,参加文艺演出,有个节目是山东快板,叫“奇袭白虎团”,快板词有29页,至少上万字,他一个下午就背会了。后来有个专家测试他的记忆力,用一大堆毫不相干的数字,让他背。测完,专家惊叹不已,说超过“天才”记忆力的指标好几档。
那时,他的梦想不是当文人,而是当武功盖世的大侠。因为他的家乡一直流传着一个令他无比向往的神话故事,说有个叫贺玉儿的飞天大侠,凭一身绝世武功,劫富济贫,后来得道升天了,深受老百姓敬仰。他就梦想做这样的大侠。他在两腿绑上沙袋,学练轻功。每当下雨天,地面充满着泥泞时,他就赤着脚——小时候他从不穿鞋,因为买不起鞋子——在大路上风一样飞跑。一路上,看到那些蹒跚行走的人们,提着裤脚,小心地挪动,时不时滑倒,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变成泥母猪。而他,则用十个小脚趾挖住地面,飞一样奔跑,好不逍遥自在!
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是学校武术队的队长。他拜身怀绝技的民间武师,严格训练刀、枪、棍、棒、铁砂掌、梅花桩等十八般武艺,还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他后来回忆说,排练节目训练了他的形象思维。
上小学时,他会编写儿歌,初中时开始写如何学雷锋之类的论说文。初中毕业会考,他写了《给科学家伯伯们的一封信》,被破格录取进省重点高中,因为他的数理化很差,只考了27分。他感到很奇怪,自己在数理化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可就是学不进去,而语文课不用学,老师讲一遍,全部印在心上了。后来他明白了,对数理化主要是没有兴趣。兴趣对人非常重要,没兴趣的时候就下意识地排斥它,所以学不好。
在雪漠的童年记忆里,就是经常肚子饿。那时候,他家中午吃米汤,加上一点酸菜,晚上加两个山药。他父亲是马车夫,帮人赶车,每天得吃3个饼子,一般出门4天,带12个饼子。有一天,他饿得没有办法了,很想吃饼子,就打起父亲这12个饼子的主意了。他想,如果吃掉一个饼子吧,父亲就会少吃一顿饭,如果吃掉半个吧,父亲也会挨饿,半个饼子只能算半顿饭……思来想去,他就在每个饼子上咬一口,12个饼子,算起来还是12个,父亲就不会挨饿。几天后,父亲回家了,说他出去碰上朋友,想送朋友一个饼子。可是,拿出一个,发现缺了一个口子,又拿出一个,看看又缺了一个口子……
他到城里读书时,母亲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这可是他唯一的衣服,一年四季就穿这一身。星期六把衣服洗干净,第二天又穿上。连续穿了一年,所有皱褶部分全都烂了。走着走着,屁股后面就开了个洞洞。所以,他最怕走在女同学前面。那时,他几乎没有吃过米饭,8分钱的菜也买不起。第一学年他只用了20元钱,基本上用来买书了。
雪漠小时候特别爱读书,但上学前从来没见过“书”是什么样子,整个村子也没有一本书。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同学带来一本小人书,他想借来看,那同学却不肯。当时母亲给他炒麦子充饥,炒好了放在裤兜里,饿了就抓一把吃。他就掏出炒麦子跟同学换小人书看。那本书他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叫《越南英雄阮文追》,说这个英雄面对敌人拷打,威武不屈,跳出窗外逃生,把腿摔断了。
父亲要到城里去卖蒜薹,他恳求爹给他也买本小人书。他爹不识字,叫他写下来。他就在一张纸条上写了“越南英雄阮文追”,交给爹。第二天,他发现爹没带那纸条就走了。他一路哭着去上学,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当晚爹回来时,他已经睡了,早上醒来,爹给他看两本小人书。哇!当时高兴得难以形容。一本叫《生命线》,说有个小孩吃玉米,玉米粒呛在气管里了,生命垂危,被医务人员救回来了。另一本叫《战马驰骋》,是解放军驯服烈马的故事。当时全村就他有两本小人书,家里挤满了小孩,大家围着看。“驰骋”两个字谁也不认得,他们猜啊,猜啊,因为封面上有几匹马,拴在四角,他们就猜,肯定是“战马四拐”,因为他们那儿,管墙角叫“墙拐子”。
后来,他到处找书看,父亲一有机会就给他借书,能借到的,不管什么书,他都如饥似渴地看,而且过目不忘。他接触到唐诗宋词后,就做了大量卡片,自己认为好的就抄上。刷牙的时候,看墙上的卡片,躺下的时候,看床头的卡片,利用走路、吃饭、上厕所等所有可利用的时间,背下了大量的诗词。
雪漠很小的时候就能大段大段地吼唱“凉州贤孝”。凉州贤孝是流传民间的一种说唱文化,贤,就是做人要贤德;孝,就是孝顺父母,孝敬老人。里外都要做个好人,这是最朴素的道理。一到农闲时,父亲就请一个叫贾福山的盲艺人到他家唱贤孝。这也是他们那里唯一的文化活动。可以说,贾福山是雪漠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贤孝是他幼年最好的灵魂养分。
十岁的某一天,看到村里死了人,在发丧。他不懂这是干什么,就问父母,父母也没说清啥是“死”,但他却怪怪地“明白”了“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死”是个巨大的黑洞,老躲在一旁,窥视着他,一不小心,就会被“死”吞下去。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对“死”的恐惧,没人排解他的惶恐。白天还不要紧,到了晚上,那个“黑洞”就变成怪兽向他扑来,吓得他直哆嗦,不敢睡,经常在梦中被吓醒。后来,他渐渐明白了,不但人会死,那月亮,那太阳,这地球,都会有死的一天。于是,心中又升起一个疑问:既然终究都得死,这活着,究竟有啥意义呢?
他开始寻找意义,但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佛家“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的故事时,忽然发现,这意义,就是那种用文字流传下来的利众精神。从此,他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立志当作家,决不再像家人那样活着。他从初中就开始收集各种素材和大量的格言妙语,刷牙、吃饭、走路,也听录音背诵《道德经》等经典名著。他还在床头贴上“战胜自己”四个大字,时刻提醒自己:懒惰、贪婪、自私等一切有碍实现目标的东西,都要战胜它!
为了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每天按小时给自己打考勤。最后,他终于成了大作家。雪漠回忆说:小时候对生命、对死亡的敏感和思考,把我整个人生都改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06478/2d1692dc9ef1f6d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