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前面的内容重点讲了招聘管理、培养管理、企业文化,接下来张丽俊重点讲的是绩效管理。对于绩效管理,其实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分不清楚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要么就是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要么就是只注重绩效考核,而不重视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本质是要提升员工能力,让员工具备完成目标的动力和能力,而不仅仅只是给员工打分。对于企业而言,老板或者高管们商讨决定的战略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方向,那么绩效管理就是保障企业能够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不是在走的过程中走偏。对于企业来说,当确定好战略之后,就会有组织目标,如何达成组织目标,就需要绩效管理贯穿整个过程。首先根据公司战略确定整个公司的目标,公司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组织和部门,形成组织绩效,再将组织绩效分解到个人,形成个人绩效。个人绩效既包括上司为下属制定目标和衡量标准,也包括员工为自己制定计划目标和衡量目标,关键就在于上司与员工之间要达成共识,对于目标和衡量标准要达成一致。很多时候说绩效管理推不下去,或者说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不认同,实质上是因为上司与员工之间并没有就目标和衡量标准达成共识,上司只是简单的分解数字下去,员工也只是被动的接收,没有沟通讨论的过程。当制定了个人绩效之后,只能算启动了绩效管理这个事情,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要追踪进度,按照不同的时间维度,比如周、月等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跟进,确保员工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有问题要及时改进。再按照季度和年度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人才盘点和人才绩效,比如哪些人要晋升或者淘汰,哪些人要有期权激励等。根据考核情况要复盘整个公司绩效情况,以此来对整个公司的战略目标来进行审视和优化。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需要经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绩效考核只是最后的执行环节,而不是绩效管理的全部。对于企业来讲,为什么会需要绩效管理,不同的层级对于绩效的需求是不同的。企业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达成组织目标,毕竟当老板或者高管层确定了战略方向之后,想到还必须要做到才行,怎么才能做到,那就是需要绩效管理来作为点燃员工底层动力的燃料。管理者需要通过绩效管理实现目标分解和传递,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跟员工达成共识,获得员工的反馈,并且帮助员工来成长。员工则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知道公司和上司是怎么评价自己,自己的方向是什么,要怎么做才能获得激励和提升能力。
绩效管理的落地工程,主要就是三步,即体系设计-组织保障-循环发展。在体系设计中,就包括了最常见的怎么制定目标和考核方法,考核原则,考核制度等。对于考核方法,已经有很多很成熟的方法,比如OKR、KPI、BSC、PBC等,每个方法都各有优劣势,企业的战略、业态、价值观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绩效管理工具,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或者老板喜欢哪种而已。因此当开始思考如何落地绩效管理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分纠结于选择哪种绩效管理工具,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比如我在用友的时候,都是采取PBC,现在对于数字药店研究院,我希望采用OKR,本质上都是想要带领团队完成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来提升员工能力。
当然要通过绩效管理提升员工能力,不仅仅是达成共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辅导。一方面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寻找辅导的机会,同时也要确认被辅导者的意愿,有的人可能很抗拒被辅导,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有的人可能很开放愿意接受辅导。另一方面则是要识别被辅导者所处的阶段,或者说所处的情景,来选择适合的辅导方式。比如按照员工能力和员工意愿两个维度画出一个员工发展阶段的话,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生死期、黑暗期、迷茫期、爆发期,不同的阶段要进行的辅导是不一样的。比如生死期,对于一些新上任没有经验的管理者,生存下去是首要考虑的,这个时候的辅导来不及去用体系化的方式,必须是手把手的教。到了黑暗期,除了要给予能力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建立信心。迷茫期则需要构建信任,提升员工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意愿。爆发期则是要授权,让员工可以放开手脚去干。
对于辅导员工,张丽俊老师的十六字真言总结的特别好,对事方面,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听;对人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管理除了讲战略、组织那些宏观方面的东西以外,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为上面,则需要这种简单的每个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只有大家都听明白了,才能够达成共识,才有可能形成一致的行为。因此对于绩效管理也是如此,不是为了要考核而设置一大堆员工都搞晕的考核指标,而是从本质上出发,思考如何帮助员工成长来达成组织目标,以此来思考怎么样进行绩效管理。好的绩效管理,一定是公司与员工双赢,不好的绩效管理,则很有可能公司和员工双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