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2017.7《乡土中国》——传统与现代

2017.7《乡土中国》——传统与现代

作者: Melbournekazan | 来源:发表于2017-02-23 15:52 被阅读0次

    作者:费孝通

    时间:2.20—2.22

    坦白来讲,作为一本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的著作《乡土中国》本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所能涉及到的知识,和这本书的结缘印象不是很深刻,只是觉得能成为一个学科内的经典,总是应该拿出来读一读的。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经过长时间地真正实践、生活和摸索得出的经验所写出的一本著作,感同身受是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清楚地意识到书中的内容和我小时候甚至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相似,大概,每一本经典能够流传的重要一个原因,便是它能够引起我们大多数人的共鸣吧。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部头很大的书,面对“乡土中国”如此庞大的一个题目,费孝通先生只是从十四个小方面,用简单的文笔和语言将传统的乡土社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展示在我们眼前。

    那什么是乡土社会呢?

    我们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农村、传统、落后等一系列词,当然从“乡土社会”这四个字中,我们很清楚地能看到,这个社会和“土”有着天然的熟悉和联系,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第一章《乡土本色》里提到,“乡村历代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安土重迁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之一,土也是乡村人们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乡村,就没有历经五千年的中国传统。

    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本闭塞的乡村逐步打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他们在城市里做着最不起眼的工作,却不甘于乡村生活的困苦和平庸,他们怀着朴素的希望和梦想来到灯红酒绿的都市,渴望有一方落脚之地,而被他们抛在身后的乡村呢?如今的乡村是什么模样呢?

    一小部分的乡村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或者各项政策的原因,已然摆脱原有的乡村模样,成为现代化下新农村的典范,记得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村庄集体搬迁至统一盖好的房屋里,而屋外的墙面上是各种各样的彩绘图案,神似厦大校园里的芙蓉隧道,而中心广场里陈设着各样的飞机模型,这引得周边市区的人们兴致盎然,纷纷来此参观,而村庄的人们也趁热打铁,在附近集体开了一个小吃街,如今的小村庄已经是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村的典范。

    但是不可否认,这类的乡村只是一小部分的典型,我所能见到的乡村绝大多数的现状是: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下的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和幼小稚嫩的孩童,他们中有的人也许住着新盖的小洋楼,有的人却因为生计而艰难度日,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乡村散发的不是前一类型的生机和活力,而是给人一种悲怆之感。老一辈的人安于故土,下一代的人在外奔波,他们的未来似乎已经被城市所牵绊,回归故土的概率低之又低,而他们的下一代,早早地便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和新鲜的生活,他们的未来似乎也并不归属乡村。

    我并不是想阻止年轻人涌向城市,毕竟城市化是如今社会的必然趋势,只是觉得曾经的乡土社会就这样消失是一件很让人难过的事情,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我们更应该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道路。

    在这本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另一点是来自《长老统治》,费孝通在书里提到“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对西方社会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欧美社会里,孩子是和家长是平行的,他们甚至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而在我们的东亚文明中,这显然是一个极度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他们比你年长,他们是你的长辈,所以你得听从他们的教化,尊重他们,这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在这样的传统下,我们对老师的看法也是基于他们是我们的长辈,刘老师经常在课上讲中国学生不擅长在课上和老师的交流和表达,我想,这并不是中国学生的不擅长,只是因为在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里,老师是一个权威的存在,作为小辈的我们,能做的是听从而不是反对,即便反对了,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乡土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社会,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也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希望我们能选择好自己的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7《乡土中国》——传统与现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lb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