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有姜太师者,失其名,许田人也。幼年为黄巾所掠,亡失父母。从先主征伐,屡立功勋,后继领数镇节钺,官至极品。有掌厩夫姜老者,事刍秣数十年。姜每入厩,见其小过,必笞之。如是积年,计其数,将及数百。后老不任鞭箠,因泣告夫人,乞放归乡里。夫人曰:“汝何许人?”对曰:“许田人。”“复有何骨肉?”对曰:“当被掠之时,一妻一男,迄今不知去处。”又问其儿小字及妻姓氏行第,并房眷近亲,皆言之。及姜归宅,夫人具言姜老欲乞假归乡,因问得所失男女亲属姓名。姜大惊,疑其父也。使人细问之,其男身有何记验,曰:“我儿脚心上有一黑子,余不记之。”姜大哭,密遣人送出剑门之外,奏先主曰:“臣父近自关东来。”遂将金帛车马迎入宅,父子如初。姜报挞父之过,斋僧数万,终身不挞从者。
前蜀有个姜太师,是许田(今河南许昌东北的许田镇)人,名字没传下来。他从小就被黄巢起义军掠走(此处用黄巾代借黄巢),与父母失散了。后来跟随先主王建征伐,屡立战功,做了几个重镇的节度使,官居极品。
姜太师手下有个姓姜的老年马夫,养了几十年的马。太师每次进马厩,发现姜老头有一点小过失,就一定会杖责老头。这样多年下来,姜老头累计挨打的次数,得有好几百。后来姜老头年纪大了,经不过鞭打,于是哭着去乞求太师夫人,请放他回到家乡。
夫人问:“你是哪里人呢?”
“许田人。”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当年被抢掠之时,还有个老婆和儿子,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
夫人又问他儿子的小名以及妻子的姓氏排行,有哪些近亲,姜老头都告诉了夫人。等到姜太师回到家,夫人就详细地将姜老头想回家,以及问到的姜老头所丢失的妻儿以及近亲姓名等情况都告诉了他。姜太师大惊,怀疑姜老头是他父亲。就叫人去详细询问姜老头,他儿子身上有什么标记?姜老头说:“我儿的脚心上有一颗黑痣,其它的不记得了。”姜太师大哭,秘密地派人将老人送到剑门关外,然后上奏先主王建,说:“臣的父亲近日从关东(潼关以来,指许田)来了。”然后带着金银珠宝,用马车将姜老头接回府中,父子和好如初。姜太师为了赎打父亲的罪过,斋请了几万和尚,并且终身不再打随从。
《姜太师》亦出自《王氏见闻录》,载于《太平广记》卷五百,“杂录”类。唐末社会动荡,亲人离散想来也是当时社会的常见现象。姜太师官居极品后,能悔过认父,还是颇为难得。只是王仁裕作为前蜀官员,却遗失了本朝姜太师的名字,使得故事真实性大打折扣。另外,文中提到“黄巾”、“先主”,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之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