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云门山记

作者: 微言微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8-17 16:46 被阅读0次
    登云门山记

    云门山大约是距离东营最近的山。八月二十三日一早,一行四人出东城,走东青,穿青州,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云门山脚下。

    初秋时节,天却并不清爽,有一点阴翳,又有雾霾如纱。好在山里植株丰茂,眼前苍翠欲滴,也无烈日曝晒,便心无挂碍了。

    进入景区,抬眼便是正门,一座现代仿古四柱牌楼,白石黄瓦,擎朱红牌匾,上书“云门山”,署名舒同,钤方印,均金色。整座建筑简洁庄重,四角飞檐起势,没入浓荫。

    拾级而上,两边林树茂盛,中间石阶齐整,逶迤而行,隐进翠海。慢慢走,见路边两树之间挂许多红色葫芦,地上也摆了一些,上面一黄色“寿”字,想来乃意拓石壁之“寿”,树下老者也不叫卖,兀自点一支烟吸着。另有卖青白的豆角、细长尖尖的辣椒、小小的桃子…

    …有买了桃子的,称过,放进盆里,倾些水进去洗净,取一只干净塑料袋装好递过来。

    行不多时,路边一亭,称为“观寿亭”,是一座两重檐五重梁结构的当代建筑。据称“站在亭边,透过繁密的松柏可以看到山上的‘寿’字。”略作盘桓,继续前行。

    登云门山记

    一个转折,百米见方的平台,坐北朝南的院落,名曰“望寿阁”,匾额蓝底金字,略有古意,系启功笔墨。据门侧石碑载,“此建筑为佛道两家共同留下的遗址,隋唐为佛教鼎盛时期,供有灵光菩萨的塑像,唐后改为道观,建筑毁于战火,于1984年重修。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上的‘寿’字,故名‘望寿阁’。”但显见此“阁”并无渊源,因“寿”字即诞于明,则“望寿阁”也不过五百岁了;且自来佛寺道观似无以“阁”名者。那么,经隋历唐“佛道鼎盛之地”的故址本名当已佚去,无从考证。登阶入门,小小院落,正殿居中,左右各一侧殿,形制甚微。正殿匾额名号没有在意,两侧四支廊柱各一幅对联,正联: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寿十千秋。副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虽然点明“寿”旨,但终落俗套。作为曾经的佛道场,望寿阁除了面貌相似之外,内容上已渐行渐远。院内只有寥寥游人,不见一个香客,倒是西侧财神殿里,有一个人跪在蒲团上虔诚地叩拜。

    登云门山记

    一边走一边抬眼看,早见东边山角一亭孑然而立。不费多少脚力,到了跟前。

    亭子无名,倒是脚下一碑,上书“观凤台”,美术字楷体。不明何意,恰俩学生样年轻人在此逗留,其一对另一说:“从这里可以看见凤凰山。”一边向北面指着。我也顺着手势望出去,但见山势叠嶂起伏,哪一个又是凤凰山呢?却知道了此处“观凤台”的缘起。

    登云门山记

    从无名小亭西望,灌木丛中白色石阶蜿蜒而起,直至山巅,决绝处正一簇建筑,紧而有序、密而有致,形如鹤立,临风巍然。心知此即绝顶,不觉释然。缓步过去,两侧石栏维护,先见一敦厚石门,曰:“迎旭”。

    向前,叫做“天仙玉女祠”,“是云门山上最古老的建筑,最初是蒙古包式,元朝时改建为道士帽式,为石质无梁双拱建筑。这种石质无梁结构建筑在全国仅有三处,为战火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之一。”

    不知同“天仙玉女”有何干系。再向前,叫做“玉皇殿”,殿内供奉玉皇大帝,金身黄袍,仪容端肃。膝下偌大功德箱,右书 “种福”,左书“舍善”。门侧联:玉藻有仪以礼节容,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过“玉皇殿”,即是峰顶,有石碑胡乱写了云门山顶峰字样以及云门山高四百二十一米云云。我只站住俯瞰,但见深深浅浅的绿里,瓦红色的建筑丛丛簇簇,白色的公路如同蛇迹,再远处雾霾渐重,至于无穷。

    登云门山记

    从峰顶下来,南面折下即是石窟造像。“云门山石窟造像群有大小石窟五座,共有造像二百七十二尊。这些造像造型精美,雕工线条流畅。造像分别开凿于隋朝初年和盛唐时期,是我国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珍贵的实物资料。”然而这些造像损毁严重,其中最大的一尊大约是释迦牟尼的造像头部、两臂即毁,只剩一张脸的轮廓和隐在袈裟里的两只断臂,似乎是佛陀故意的情感留白供人有更多想象,也或许用空空的衣袖告诉世人:我已不取,也当不予。其他造像小巧立于佛龛,看不分明。

    登云门山记

    那些超道德的东西总飘渺些,还是红尘中的情感意境来的真实,所以记起来石窟造像路上一处石壁,有文人骚客题诗一首,云:翠崖削出乱峰巅,谁拖云门近石天。富弼记当好景写,青州郡籍大名传。斜阳影向虚中入,野鹤声随缺处穿。游人渴心今慰尽,松根酌酒坐留连。虽然渴心尚未慰尽,但若有酒,我不免松根坐留连了。

    登云门山记

    从石窟造像折返,一个天然山洞,却是两端通透,里面多有游人,穿洞而过,清风掠颈,如浴冰泉,好不爽利。

    登云门山记

    终于看见“寿”字,刻在一座山峰之阴,山体浅白,字色朱红。于峰“寿”字并不甚大,人立其下,“寿”字陡然宏伟起来。“‘寿’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9年)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为衡王祝寿所书,寓意‘寿比南山’。高7.5米,宽3.7米,仅‘寸’字就有2.3米,故有‘人无寸高’之说。它端庄大方,字体结构严谨,笔画圆润流畅,是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

    云门山虽佛事衰微,但一“寿”字仍可作文章,“观寿亭”、“望寿阁”以及中间一小段“长寿坡”即见一斑。另外,从山脚登顶需九百九十九级台阶,也是刻意为之,寓意长寿之行。山有仙则名。听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细究之下,“仙气”终归还是“人气”。因此,不管采用何种手段,突出什么主题,要的还是熙熙融融人来人往。那么人呢,人登临高山其意何在呢?或许各各有别,但根本里总是吸纳山野之气、汲取天地精华吧。因此,对于我来说,一丛茂林修竹,几座奇崛峰峦,一片清静之地也就够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且未见到,那遍地侧柏是否四季长青呢?或者,某处山沟里,九九之数,燃起团团簇簇火红的枫叶也未可知。

    所以,云门山,闲下还是要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登云门山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rn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