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农业时代,教育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高大上”。那时候的学校,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没有舒适的空调,甚至连一块像样的黑板都难找。
话说那时候的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不是为了赶早自习,而是要先帮家里干完一堆农活。比如放牛、喂猪、捡鸡蛋,这可都是上学前的“必修课”。有时候,孩子心里还惦记着没做完的活儿,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横飞,他们脑子里却想着家里的牛是不是吃饱了。
学校的教室呢,可能就是村里的一间破旧土房。窗户透风,冬天的时候,大家就一边搓手跺脚,一边听老师讲课。那寒风呼呼地吹进来,简直比老师的戒尺还厉害,让人瞬间精神抖擞。
老师们也不容易,没有什么专业的教材,全靠自己的经验和一张嘴。有时候讲着讲着,就讲到了自己当年在田里的趣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倒也把知识给记住了。
那时候的文具也简单得很,一支铅笔用到短得握不住了,还舍不得扔,绑上根小木棍继续用。作业本正面用完用反面,要是不小心弄破了个洞,还得小心翼翼地用纸片补上,不然少不了一顿骂。
考试的时候更是有趣,没有标准化的试卷,老师可能随手在地上捡起一块小石板,在上面写几个题目,让学生们在地上作答。要是碰到下雨天,地上全是泥水,那就只能在墙上写了,写得歪歪扭扭的,就像地里刚长出来的歪瓜裂枣。
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又得去田里帮忙。这学习和劳动两不误,培养出来的孩子那可都是全能选手,既能读书识字,又能种地插秧。
农业时代的教育虽然艰苦,但也有它的乐趣。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成长,懂得了春种秋收的道理,也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不像现在的孩子,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
那时候的教育,就像是一颗朴实的种子,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长,开出了一朵朵充满生命力的小花。虽然没有如今的繁华和绚烂,但却有着最纯真、最接地气的美好。如今回忆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