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习得性无助》1761天2024-10-02

《习得性无助》1761天2024-10-02

作者: 晴晖说 | 来源:发表于2024-10-01 17:51 被阅读0次

          我本人是比较典型的“习得性无助”,今天就来好好参一参这个“习得性无助”。

          说“习得性无助”,第一必须要提“赛利格曼的狗”。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通过研究动物行为发现,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并且不再试图通过自身努力逃脱。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在: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极端消极性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当的教养导致的。

            内显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呈现出三大特点:自我消耗性问题扩大化认为困境将持续且不可战胜

            1.挫折不耐受:遭遇符合情理的拒绝或微妙的事与愿违、微小的失败时,可能变得歇斯底里、伤心欲绝,或干脆“躲进小楼成一统”,或放弃原定期许并极度低落。

    比如:中学生A多次面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结果,对学业产生强烈逃避心理,于是向老师请假要求休整。然而面临大考,不知内情的老师果断表示拒绝,家长也表示不能理解,A瞬间崩溃,心中预设的“救命稻草”消失,对学业和向外求助两件事都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认为除非“闹大”,否则无法得到充分关注和理解,于是采取了过激策略。B某天强烈希望吃到某一样食物,不辞辛劳跑遍附近多家店铺求购,均被告知无货,于是一整天(乃至连续多天)郁郁寡欢,食欲不振甚至节食。

    C性格较为内向,希望有所改变,于是鼓起勇气尝试社交,在得到他人热情回应后,C富有成就感,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然而当遭遇尴尬情境或未收到恰当的情感价值回馈时,C表现出相比最初十倍有余的内向,且气急败坏,或极度自责、内耗,认为一切都是一厢情愿、自讨苦吃

    2.过度心理预设:重点表现为受挫前完美主义构想,受挫后对自身极度苛责

    从现象1中的几个示例就能看出,习得性无助者往往可能由于自身经历,存在一定的强迫和完美主义倾向,当这种倾向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形成剧烈反噬,从而深刻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进而造成恶性循环,阻碍个体发展。

          “习得性无助”是怎样形成的呢?

            根据弗洛伊德,以及诸多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个体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对其成人后所表现出的处事方式影响重大,甚至有些经历个体本身早已记忆模糊,而潜意识、面对特定事件的下意识反应却还在提醒个体童年的遭遇。当儿童在多次遭遇挫折而未能得到亲近之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抚慰、乃至于面临雪上加霜式的打击时就有可能在心中埋下“习得性无助”的种子

          其次外部环境过于严酷,施加了远超个体承受能力的压力。

          另外,个体自身存在的局限。首当其冲的是个体的性情。根据人格特质理论,个体天性上具有差异,如抑郁质、粘液质等,这也许不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一个个体究竟是怎样的“质地”,但能为个性的先天性提供侧面支撑。譬如有的孩子出生起就爱笑,有的比较内敛,有的更加吵闹等等,这些新生儿的特点显然是较为“先天”的,而非社会环境塑造而成。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与天分的基础上,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以免误人子弟。但现代社会中,显而易见,很多家庭并不懂得“因材施教”,往往弄巧成拙,压抑和打压个体的天性并逼迫其走向反面。在此种背景下,天性较消极的个体极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其中就包括习得性无助。

          个体有限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程度。如果说性格促使个体产生消极心理,那么思维和认知就决定着个体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困境。以表征1中的示例为例,面对困境,中学生A对所处环境和自身能够调用的资源认识不够周全,沉浸在压抑的小世界中,最终走向悲剧;B则显得极度固执,遭遇“挫折”后无法及时调节心态,也并没有自救意识;C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逼迫自己做本不擅长的事,自我感动,最终毫无进步。不难看出,年龄、阅历和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自救”的关键切入点。年龄的增长意味着脑神经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阅历和认知则是成人们尤其应当注意的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是认知,后者是阅历,都对个体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习得性无助并非心理疾病,不会长期稳定影响某个个体,而仅仅属于一种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个体一生中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但习得性无助往往不会单独发生,许多抑郁症患者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可能会有习得性无助的表现,而严重的习得性无助也可能直接导致抑郁症等病症

            逃避困难、懒惰拖延、担心失败、完美主义......有太多词汇可以与习得性无助直接挂钩,而这之中也许仅仅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水满则溢,日中则移,月盈则亏,任何脱离轨道的精神状况都带有极端化的特征,并伴有无可质疑的损耗性心理活动甚至行动表达。这两者的结合对于个体的危害十分显著,绝非常人普遍意义上的心理状态可比拟。

    如何应对:

    1.摆脱外部环境

    “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有时面对极度不合情理的外部环境,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逃离也许并非治标不治本的懦弱,而是充满生存智慧的明哲保身。譬如摆脱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风气不良的校园或职场,都是规避风险、给自己开辟宝贵疗愈空间的勇敢行动。

    2.转变认知方式,提升思维水平

    如果说“转变外部环境”是典型的“良禽择木而栖”,那么转变自我的认知方式便是“猫头鹰搬家”的破解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不再把失败的原因统统包揽在自己身上、多记忆积极幸运的小事、不断鼓足勇气做出行动、读书看报多睡觉、培养规律的生活节奏......昨天的遗憾无法弥补,也不可以此惩罚明天,接纳内心的脆弱,坚强而乐观地面对自愈路上的挑战。毕竟,只要个体有生存的欲望,一切沟壑山海都能被希望填平。保持做两件事:学习和进步,哪怕每天只行动一点点,生命也会逐渐变得饱满而丰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得性无助》1761天2024-10-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otj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