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是一出戏,这场戏是由王昭君来独唱的。戏剧效果想来是不错的,不然不会流传至今。或许,对于后来人而言很热闹,可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却实打实地是一场人生的悲剧。这便是所谓的,旁观者永远看到的只是热闹吧。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这其实是一句非常虚无而没有实效的话语,显得非常虚伪。世上人大抵是追求着实际效益的,对于政治而言,从来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所以有许多东西是可以用来妥协的,比如土地,比如财富,比如还有女人。那些大言不惭的语言,事后总是会让人无地自容。想来说那些话语的人,却早已随风飘散,自去逍遥。
每次战争前或战争后,那些惨遭侮辱和欺凌的,从来都只是一群卑微的弱小者,比如孩子,比如老人,比如还有女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总是离不开女性。我们纵观所谓的”四大美人“,她们哪一个的身世和结局是美妙的呢?身世之凄凉,结局之荒谬,都同样使人闻之感到愤恨。人之为人,何以如此?
唐朝人东方虬,武则天掌朝时曾为官左史,其他的具体生平事迹,早已湮灭在历史烟尘之中。据传说,其生前常常说百年之后要和西门豹作对。想来,也只是一个不切实际地胡说罢了,难以当真。不过对于其作文《孤桐篇》,陈子昂曾赞曰:“骨气端翔,音韵顿挫,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寄东方左史修竹篇书》)。
东方虬曾经有感于汉代王昭君之事,连贯作诗三首,有机地组合而成为一个难以分开的整体,从而把王昭君的内心世界描画得万分真实。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看一看这三首诗作。
《王昭君三首》
【唐】东方虬
其一
汉遗方全盛,朝廷足武臣。
何须薄命妾,辛苦事和亲?
其二
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其三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
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我们如果仔细查看之后,很容易就能够发现,这组诗完全是站在王昭君的角度进行描写的。所以,当我们去具体地分析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建立起来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不会去分割开来一个个地去看待这三首诗作。
和亲,说来好听,实际上就是用一个弱小女子的身体,来换取一个集体暂时的安宁。就是不知在这个集体过着幸福的日子的时候,能否忽然之间会想起那些跋山涉水,孤身一人远走他乡的女子们。而对于这些女孩子们来说,远离亲人,身处异族,内心里面的委屈与不甘,还有些许的怨愤,肯定是难免的。道德的看法,圣人的思想,请离开,这里不需要有。
或许,正是基于此,诗人在第一首里面的叙述,全都放在了一个“怨”字之上,以一个女子充满不甘的口吻叙述着惨烈的现实。国家正处于如日中天的强盛时期,朝廷内外拥有着足够强大的武力,可是为什么却偏偏需要拿一个命薄如纸的小女子的一生,去做如此辛苦难堪的和亲之事呢?这声声悲苦如杜鹃啼血般的责问,仿佛一柄柄锐利的刀剑,深深地刺在所有大汉将士们的心上。
可是,又能如何?当蕃人来贡时刻起,这个柔弱女子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从此,自己将再不属于自己。其实,她内心是明白的。当进入皇宫之日起,她的命运就不再是自己的,飘若浮萍,油然荡漾在岁月长河。纵有不甘,又能如何?岂能奈何!
在第二首的开端,“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一个“泪”字和一个“悲”字,生动刻画出王昭君内心世界崩溃的瞬间。和泪而去,含悲离开,从此之后,身属他族,伤心空恋,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矣!一切都在车马开动的瞬间,往日的时光,不管是悲是喜,都开始逐渐地慢慢地远离。
在末尾两句,“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诗人忽然荡开手中之笔,从昭君悲伤的情绪里脱离出来,转向描绘单于。即便是王昭君长途跋涉,风餐露宿,饱经风霜,无必劳顿,从而显得憔悴不堪,容貌与往日大有不同,但是在单于看来,一个“惊喜”完全把昭君之绝色样貌,给表现得活灵活现。
诗人又怎么会平白无故地如此下笔,想来此种必定怀有真意,需要细细地体味一番。这就需要接续第一首来谈论。我们已经说过,在第一首中尽显王昭君远离故国的“和亲”之怨,而在此首此中,则满是昭君身处异族之悲。而对于这种含泪之悲哀之悲愁之悲怨,诗人巧妙用单于对昭君之美貌的贪恋而表露出来。用单于之惊喜映衬出来昭君之大悲,妙哉!
身处“四大美人”之列,被人誉为“落雁”的王昭君,当初被选入皇宫之时,想来对于那时的她而言,内心里一定怀有百般梦想的,因为她是知道自己的绝美容颜的。可惜,最终阴差阳错与大汉天子擦肩而过,却惨遭“和亲”而背井离乡来到这遥远的异族他乡,可谓明珠暗投。这正是她无言而述的怅然与酸楚的来源。
行笔至此,一般来说,大部分诗人便会就此搁笔,徒然长叹,当然以为一切已经足够了。然而,对于东方虬而言,以上两首各种描述仍嫌单薄,没有足够多的生动逼真的场景,刻画出来昭君内心世界的风范和风貌。所以,诗人平复舒缓心绪之后,稍微定下心来,便开始对昭君出塞之后的心路历程,又是一番浓墨重彩地描绘。
所以在第三首的开头两句,“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便把塞外恶劣的环境描述得非常详细。塞外胡人生活的地盘之上,到处都是扑面而来的风沙,那些故土上能够看到的平常的花花草草,在这里全都消失不见;虽然已经到了春天的季节,本该万物复苏的大好时光,但是此刻的塞外胡地却根本没有半分春天苏醒的景象。
结尾两句转而又开始写王昭君,“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就显得水到渠成起来,没有半点生硬。面对如此险恶的生存环境,昭君身形削减,容颜消瘦,这种情况,却不是为了撷取君王的欢喜,冀望得到宠幸故意节食造成,而是因为思念故土的风景事物才如此。在这里,诗人用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在戏谑之中,包含了浓重的伤怀之情,反映出来诗人对昭君不幸遭际的强烈同情之意。
徐用吾曾经点评说:“东方虬《昭君怨》凡三首,词意俱悲健可爱”(《精选唐诗分类评释绳尺》)。“悲健”到是非常贴切的,至于“可爱”,我想对于昭君而言,却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光是诗人,其实包括如今的我们,在面对昭君出塞这个悲凉场景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痛心的。唯一能够想象的,大约便是,也只能是怀想一下困境里的昭君的无助内心情感。若说慰怀,也仅是使我们的情绪平稳罢了,而对于那个时空里的昭君来说,这一切都是十分徒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