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读书
读《万历十五年》——教我们如何看历史

读《万历十五年》——教我们如何看历史

作者: 飞哥一身反骨 | 来源:发表于2017-01-14 23:18 被阅读0次

享有276年寿命的明王朝,虽然其文明繁荣程度不如汉唐,但也绝不至于乏善可陈。然而《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先生并未将明朝的辉煌展现给我们,而是挑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来给我们解读明史,寓意何在?不禁让人疑惑。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进攻英格兰,并于次年被英国海军击败,这场关系到英格兰生死存亡的一战,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沉重打击,却让英格兰得以残喘,为其日后称霸世界埋下伏笔。

在整个西欧军备竞赛如火如荼之时,中国却是一团和气。阳历三月二日,北京城内有传言万历皇帝要举行废弛已久的午朝大典,百官纷纷来到午门前,但并未看到有举行仪式的迹象,果然,过不多久,宦官传话并无此事。这件在京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事件,万历皇帝大可付之一笑了事,这次却一反常态,下令追查,最终以罚全部京官两月俸禄的结尾收场,让人哭笑不得。

明朝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创以来,官员薪俸之低乃众所周知。官员常常入不敷出,罚俸两月实在不是小数目。对于在京重臣,有各地巡抚总督每年奉送礼金维持开销,可其他低级官员,难免会感到拮据,甚至不能贴补家用。

说来说去,这件事别说放到整个明史上,单单在1587年,也不见得是很严重的问题,为何要费如此篇幅叙述一件无关紧要之事呢?这就回到文章主题,也是本书的主题:作者企图通过一些细枝末节,来引出究竟是何物在控制着庞大的明帝国。

仔细研究这场闹剧,我们会发现,万历皇帝没有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就将过错归咎于所有在京官员,罚俸原因按现在观点看来荒唐可笑:不符合国家礼仪秩序,有损尊严,不利于统治。试想:作为帝国首脑的皇帝,怎么可以无视法律尊严,就依自己好恶做出判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历史大多数皇帝利用儒家的伦理秩序治国理政,伦理秩序也就是所谓礼,礼即法,法即礼。囿于时代,我们无法要求当时人们有明确的自由法治观念。即使爆发如法国大革命这样的标志性事件,人们依然有向往帝制的倾向(拿破仑复辟)。更不用提已有将近两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即使突然改变体制,帝国内部也会随着强大的惯性沿原来制度滑行,直到动力全部消失,才能回到正轨。

根据黄仁宇先生的观点,这种强大的惯性即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道德。

中国古代没有法律概念,我们所见的那些律法大多是刑律。刘邦当年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目的在于废除秦时多如牛毛的刑律。西汉建立,也没有形成完整法律体系。即使后世有的朝代各种条例律法名目繁多,但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既是立法者也是司法官的各级州县长官,凭借的依然是道德而非法律。所以我们无法批评万历皇帝和众地方官做法错误,只能说,这样做既非最好,也非最坏,而是最合时宜。

那么,道德这杆大旗掌握于谁的手中?毫无疑问,是庞大的文官群体。为什么不是皇帝?我们从这两个阶级利益可以看出,皇帝是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凭借一人之力不可能治理得当,必须依靠官员协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存在于理想中,文官群体才是帝国实际统治者。

唐宋以后,中央集权制大大加强,明初朱元璋假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皇帝权力空前提升,但也暴露出弊端,由于缺少宰相制衡,皇帝正面与百官发生冲突,文管集团利益受损,这在当时最为致命,明朝宦官得以权倾朝野,实为皇帝制衡群臣的方式,所以与汉末唐末宦官可以废立皇帝不同,明朝皇帝想要整垮太监只需一纸文书即可。后来不得已实行内阁制度,内阁官员名为大学士,实为宰相,协助皇帝约束群臣。

明朝中后期,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群臣企图将皇帝牢牢禁锢在儒家伦理道德的旗帜下,因为文官中的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而考试的内容无一不是儒家经典,尤其明朝更是将朱熹所注四书五经作为所有学子教科书,考用内容均为朱子注。但问题又不在此,像前文所述,本朝官员薪俸之低不得已通过一些似合法似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比如借各种名头的礼金,税收中的火耗均是如此。更不用提某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皇帝看不过眼的是往往就是道貌岸然的臣僚一面高呼道德约束皇帝,一面却阳奉阴违,暗地里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前任内阁首辅,也是万历皇帝老师的张居正,在位时严格要求皇帝崇尚简朴,死后被抄家时,发现其生前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

历史上对张居正的评价大都是肯定其功绩,因为后世史学家认为,与私生活相比,在任期间对帝国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更为重要。说到底,评价一个政治家道德水平如何是荒谬不堪的。混迹官场数十载的张先生,对官场的规矩深谙其道,早已看透文管集团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想改变这一切,不希望庞大帝国仅仅依靠虚无的道德标准,将所有事情付诸于道德的掩盖下。他所建立的制度,实质就是建立以技术和法律为基础的管理体系代替道德标准。可是一个张居正并不能颠覆存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改革由于触犯绝大多数文官的利益,不仅变法宣告破产,自己死后也被清算,可以说身败名裂。

文官们企图用道德束缚着一切,然而对于极端的道德推崇者,他们也是竭力排挤,海瑞就是一个著名例子。因为他们所谓为官之道,实为有阴有阳,阳的一面是冠冕堂皇的道德规范,阴可以被称为“官场潜规则”一类的东西。如果一个官员只取一面,必然会破坏整个体系,海瑞就是只取阳面,将其无限放大,文官们的实际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海瑞也只被当做道德楷模供奉起来,很少被授予有实权的官职。也正是1587年,海瑞去世。他试图以扩大道德规范来拯救帝国的梦想落空了。

文章开头有提到西班牙与英格兰的海战,那么明帝国此时的军事力量怎样?凑巧的是,抗倭英雄戚继光也在1587年逝世,这位名将晚景凄凉,几乎穷困潦倒,因为他和当朝宰辅张居正关系密切,张先生被清算,手下爪牙自然不可避免。但戚将军被罢官,实另有原因。

我们熟知的戚继光是率领戚家军打败倭寇的英雄,这一史实不可否认,但放在万历年间,戚继光更像是一个军阀,戚家军更多接近是他的私人武装,只是当时东南沿海倭乱形势严峻,不得不同意他自己招募军队。为了有效抗击倭寇,他首创鸳鸯阵,十人一小队,长短兵器互补,战斗力极大提升,给倭寇以沉重打击,不久便向明朝政府投降,海岸遂平。如果这一军事改革推广全军实行,无疑会对明军战斗力有极大提升,也不会造成几十年后萨尔浒战役的惨败,努尔哈赤的满清八旗由此发展壮大,对明朝的影响已成为前车之鉴。但是,即使将戚继光调到北方担任蓟辽总兵,他的某些具有实用性的创意也没有被实行,或者由于张居正的影响,也只能实施一部分。

其原因不言而喻。明朝的实际掌控者是文官集团,武将所能担任的最高职务是总兵,总兵之上的总督才是实际领导者。如果通过某一武将的军事设想,武官地位就会随之提升,文官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并且,文官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儒家中庸思想,也决不允许将帝国变成穷兵黩武的国家。所以,特殊时期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变通,一旦回归正常,必须走向正轨,所谓正轨,即道德统治国家。

道德的力量逐渐使帝国走向末路。即使1587年并无大事件发生,但通过以上细枝末节,可以略窥出明帝国,或者整个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与此同时的西方已经开始大航海时代,而我们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实际上,与西方世界的差距也不是从明朝才拉开,这与东西方的地理位置、思想文化、政治宗教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作为以农业社会为主导的国家,自然不能与小国寡民的海洋国家相比较。接受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技术与法律管理体系的顺序,也必然有先有后。所以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遵循历史规律,做到瞻前顾后,或许才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万历十五年》——教我们如何看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zs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