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霍金先生。
霍金先生去世那天我刚好上街,在书店里应景般买了一本《时间简史》。霍金先生可以说是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了。他喜欢成为公众人物,并因此获得了更为广泛和持久的名誉。他最为大众熟知的是他的疾病和轮椅,再次是他面向大众所书写的在他所有作品中最浅显的《时间简史》,接着是他对种种有关科学问题的回答和预言,最后才是他在科学领域真正的贡献和成就。
《时间简史》全书读完,真正对其中内容的理解,我认为能有10%。更多的我看到的是霍金打开的一张地图,地图上地名和路径使用的是我看不懂的语言标注。这张地图看似有着边框,里面展现的地理是无尽的。地图指引的,是一条通往未知的景象。这个景象的残影不断加速,在后几章时,想象力已经跟不上书中的描述。思维也跟不上书中亦是说明亦是解释的文字。
尽管只有那10%的理解,我还是必须承认,这本书已经尽可能浅显易读了。

霍金其他较为著名的著作还有《时空的大尺度结构》、《果壳中的宇宙》等,但是这些著作都不如《时间简史》更为大众所接收,原因还是在于《时间简史》更浅显。理论物理学家研究的内容是普通民众想象力无法到达的领域,这些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距太远,有的理论甚至有悖生活中的常理。
科普读物是面向大众的,霍金的学术论文我等是连题目也看不懂的。科普的目的是要让民众更可能多的,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去增强科学素养。
地球是圆的,并且是绕着太阳转圆圈,这已经是绝大多数人的常识,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在几百年前的欧洲是关乎性命的。
地球其实不是圆的,是一个近似的椭球状,和太阳围绕着他们两共同的质量中心旋转,旋转的路径也是椭圆,当然这个中心在太阳内部。这句话就超出了常识的范畴。大概需要一定物理基础的人才能理解。这可谓是进阶的常识。
再进阶的常识我也讲不出了,超出了我对此范畴的知识储备。科学理论在不停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常识的进阶是与之同步的。这离不开大量科普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学习过物理、化学、生物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像是擦干净了眼镜镜片,增加了透视功能。古人和我们有着一样的身体构造,特别是感官器官并无二致,对世界万物的直观映像肯定相差不多,有社会环境、心里思考的因素,但最表面的认识必须是相同的。仰望天空,太阳难道不是绕着大地在旋转?时间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手表只要足够精确都指示着同一时间。
如果说仅仅擦干净了眼镜,去看世界,还是会看不清,看到的东西太过纷杂。就好比有一个人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可以听到周围100米内其他人的内心想法。只是他不敢上街,自己的内心会充满各种纷杂的声音,连自己的声音都掩盖住了。
社科方面的能力就是滤镜,可以让我们去分辨、去明辨,可以正确地思考,辩证地看问题。培根最著名的名言便是这个意思。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作为普通人,直接上手去读科学专著或是论文,定会不得要领,大惑不解。社科方面同理,25史恢弘巨著,难道了解历史都得读完?我也相信中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西游记的故事,但是也没几个人读过西游记原著。我们潜移默化中接收了大量的“社普”读物,以及影视等等。
就像前文所说,“普”并不是一件简单事,第一要易懂,但我所说第二要态度端正。学生要有学生的态度,老师必须也要有老师的态度,是去真心想要将所讲述的内容交给读者,而不是仅仅斗牛抖斗篷般让你看看,这是一件红色的斗篷!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薄薄一本小书,条理清晰,从浅入深,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结合霍金的形象,仿佛他的“电音”就在耳旁十分缓慢地讲述——这本书我读的是相当缓慢——能让我以一种十分舒服的姿态去领略自己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和超出我想象的世界。

在kindle上有活动,买了一套《鱼羊野史》。书名取得好,鱼羊为鲜,野史必较正史要鲜,更引人入胜。也算是巨著,上百万字。可能是电视节目讲稿的原因,文字十分口语化。以日期排序,讲述历史上的今天,择人择事,高先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博学和阅历,内容也颇有趣。
但是,我读得并不舒服。
除了博学和阅历,高先生还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家庭背景,了不起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等各种长辈,与娱乐圈各色人等的良好人际关系,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很熟络。 讲起某近代重要历史事件,一副显摆表情:我的某某长辈是参与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讲起某明星,一副显摆表情:我和他可熟了,祝他生日快乐! 讲起历史人物,一副显摆表情:这事我可知道的,我不光知道史书上怎么写的,我还知道野史怎么写的。
娱乐向的时代托起显摆中个人形象的高大。
那就继续高大下去吧。
网友评论
充满问号的,建议你把标题靠拢文章内容的中心思想,让人明白你在讲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