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年春节时回家,我和一位老同学见面,他说到自己一年前刚刚在老家盖了一栋新房子,各种花费加起来不下20万。“哦,那谁在住呢?”我问。“没人,我爸妈都来我工作的城市帮忙带小孩了,我爷爷住附近,他偶尔会去一下把电打开,以免太久没用电,供电局切断供应。”他回答说。
花一大笔钱把房子盖好,然后长期空置在那里,这在中国广大农村并非个案,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又或者是有留守老人和儿童居住,家里的青壮劳动力常年在外面打工。总之,房屋的利用率是很低的。
农村盖的新房,动辄占地200平米以上,三四层高,建筑总面积七八百甚至上千一点都不稀奇。很多人除此之外,还会另建厨房、柴房、牲畜间、车库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绝对秒杀城市里那些号称“别墅”的房子。这么大的房子,花费自然不菲,往往二三十万起,如果搞得风光奢华一点,五六十万也很正常。在我的老家,各家各户,只要能拿出钱来的,几乎都花大力气盖了新房。
数十万元,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貌似不多。但我们要考虑到,一是这些钱无法贷款而来,必须全是现金,二是靠打工的话,往往是一对夫妇五年甚至十年的所有积蓄。换言之,盖这一栋房子,很可能是这小两口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支出。
一方面是超低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是大笔的资金投入,投入-产出如此恶劣的事情,他们为何乐此不疲呢?很显然,盖房子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是一时冲动,更多的是充分思考后的结果。
首先,盖房是证明自己能干的必要手段。在广大农村,有没有能力盖新房,几乎可以算做是一对夫妇能干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你口袋里的钱多不多,谁也不知道,而你家的房子阔不阔气,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在农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大家的议论和指指戳戳足可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让你心甘情愿掏钱盖房。
我和我弟弟都上了大学,我父母在我们身上的教育总投入加起来,足可盖一栋房子,也正因为要供我们读书,我家多年来一直住着20年前盖的老房子。为此,我妈一直耿耿于怀,天天念叨谁家盖房子了,多能干多好。于是,几年前,我们家也把老房子拆了重建。
其次,盖房可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传统观念里,房和“家”这个概念是紧密相关的,有房才算得上是个完整家。城市里的高房价让无数人望而却步,对于农村打工者来说,更是有点难以承受。近10年来中国的工人工资持续快速增长,很多打工者手头都攒了一笔钱,在城里买房异常吃力,在农村盖房绰绰有余。于是,他们选择回家盖房。
在农村盖房还源于农民工们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心理焦虑。即便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却因为户籍制度、子女上学、生活习惯等原因,不把自己视为新的城市居民,总觉得自己迟早要回老家种地,所以要提前盖好房,心里才踏实。
第三,在农村盖房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房子的新旧是农民生活改善与否的一个直观体现,如果遍地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你再怎么吹自己已经带领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了也是不行的。所以,政府很愿意看到你把老房子拆了盖新的,不仅愿意,还主动送钱。盖新房子,是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我们老家,农村旧房改造有专门的财政补贴,每家每户可以拿到一两万元。当然,这个钱不是提前发给你,你盖了房才能拿到。这个补贴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盖新房的积极性,这种看得见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好,说了那么多盖房的理由,是不是意味着农村人盖新房的决定是正确的呢?恰恰相反,这是一个难以挽回的错误。这种错误,将会对他们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房和城里的商品房不同,它几乎没有流通价值。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沉没成本,无法变现。它无法买卖,不仅是因为在产权上不被允许,更是因为农村天量的房子使它即便获得了商品房同样的资格也难以出售,这是一种种供给远远超过需求的局面。多年的积蓄变成了钢筋水泥,你下一次要积攒那么多钱,还要很久很久。这过程中,你会错失很多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其次,城市化趋势不可逆转,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再回去了。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58%左右,这样算下来农村人口还有6亿的样子,但我们不要被这个数据骗了,我们要看“关键人口城市化水平”。
什么叫“关键人口城市化水平”呢?这是我生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就是考察20-40岁年龄段的精英劳动力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这部分人口才代表了人口流动的方向。如果考察这部分人口,且不根据户籍、而是根据实际常住地来看,我相信它已经超过了80%。这部分人口,现在常住农村的寥寥无几。
目前常住农村的人口主要是谁呢?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学阶段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之所以没有进入城市,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他们自己不能在城里挣钱,而他们的子女或父母在城市收入有限,暂时不能把他们接出去。但这种局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老人会逐渐去世,孩子会长大自己走出去。未来十年,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会会崖式下跌。
第三,目前长期在外打工的人将来不会回农村。很多农民工都在说,等我老了,就回老家种地,其实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计划。一方面城里的工作能容纳越来越高龄的劳动者,假如你50岁了,富士康不会要你,但你可以去当保安、保姆、月嫂...你出来打工,不再是直奔工厂,越来越庞大的服务业正在吸纳从工厂退出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无法支撑你回去生活,现在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还住在农村,不是依靠种地的收入,而是打工者的收入。实际上,种地的收入少得可怜,在我们老家,一户人家一年拼死拼活种上两季水稻,收获的稻谷总值也不会超过一万元,且没有去除肥料、种子、牲畜和人工成本。假设在城里实在干不动了(健康的话至少是60岁之后),领着社保养老金,在城里帮子女照看孙辈,是更现实的选择。
第四,城市比农村更宜居。很多人说,我将来领着养老金回农村,不是更划算吗?住着自己的房子不花钱,门口种菜种粮食不花钱,养些鸡鸭,快活似神仙啊!农村空气好,水质好,又安静,哪里像城市又喧嚣又污染呢?
错!知道现在中国人均寿命最高的省份(直辖市)是哪里吗?北京和上海,它们都超过了80岁。北京的污染够严重吧?北京人凭啥命这么长?因为它有全国最好的医疗、交通和其他各项社会服务设施。
我们人类活着,靠的不光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们还需要医疗、教育、交通、社交圈、食品卫生等等条件,农村相比城市,除了自然环境好点,其他的都远远落后。
尽管政府在持续大力改善农村的交通、医疗等等各项服务设施,但不可能根本上改变,这是农村的基本特性决定了的。农村人口居住的分散性使它注定不能支撑优质的社会服务。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垃圾回收。
农村基本没有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绝大部分垃圾都是被随意丢弃在地上或河里,因为是分散污染,没那么触目惊心,但它的污染总量绝对远远超过城市。为什么呢?垃圾处理的成本主要分两大块:运输和人工。城里的一个小区,住着几千上万人,垃圾处理公司只要每天派来一辆垃圾车,几个工人,花个把小区的垃圾桶清空一下,就OK了。但如果要服务同样多的农村人口,那工作量将会大得吓人。比如,我老家的村子,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而且我们那的地形是丘陵.....
在农村,得急病是非常危险的,前年我邻居的一位老太太就是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的。即使你叫救护车,从最近的县城医院赶过来也要接近一个小时,然后再赶回医院还要一个小时.....时间就是生命。
将来回到农村养老,你还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你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子女和孙辈是不会回去的,他们早已扎根城市,你的邻居可能也整体搬迁到城里了。剩下的,只是四周空荡荡的房子,杂草丛生的山间小路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