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台播放《清平乐》,一下子被剧中精致的布景和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角色所吸引,突然就想读读宋史,特别想了解一下这个之前不被人们关注的仁宗皇帝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毕竟影视作品与现实是两回事,于是在微信读书中随便找了一本打发时间,居然发现异常好看,作者文笔了得,并且绝对是一个研究宋史的行家,多处写到宋朝青年才子跟仁宗的交锋都会让我哈哈大笑,而且不知《清平乐》编剧是否也看过这本书,以至于电视剧的情节走向倒和米兰LADY的原著《孤城闭》大相径庭,反而与这本电子书却出奇一致,可能为了突出仁宗皇帝的帝国精英所以书的内容比较散,但是不影响阅读,我觉得作为宋史入门是非常好的,这本书就是现代出版社出版,郭瑞祥所著《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
宋仁宗是一位在位时间很长,但是存在感极低的皇帝。纵观中国历朝帝王之中,我们游长城会想到秦始皇,游大运河会想到隋炀帝;读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会想到汉武帝;论及“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会想到明成祖永乐帝;但是似乎没有场景让我们想到仁宗帝,即便是民间的艺术家创作作品,例如《包青天》、《狄青传》,仁宗也不会成为他们首选的主角,即便有他的本子基本上也只会以背景板出现,存在感就是这么低,但是他在位的时期创造了整个宋王朝的盛世;用作者的话说,庙堂之上,他是一个特别喜欢和稀泥的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真的昏庸无能,他的这种“平庸”也是一种掩饰,因为正是在这位君主的在位期间,中国涌现了非常多的杰出人才,也为他的后代创造了非常好的治理条件;文学界中,明朝人评选“唐宋八大家”,其中有6位北宋人,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全部在仁宗朝登上历史舞台;学术界,宋代可谓百家争鸣,著名的“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胡瑗)与“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灏、程颐),全是活跃于仁宗时代的大学者;政治界,不但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等是仁宗时期的中坚,而且,领导“熙丰变法”的王安石、章淳、吕惠卿、邓倌等新党中人,主导“元佑更化”的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苏辙等旧党中人,也是在仁宗的政坛中暂露头角;科学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均出现在仁宗时代;宋代最聪明的两位科学家——苏颂和沈括也都成长于仁宗时代;还有很多很多,类似像包拯、庞籍、狄青、吕夷简、柳永、宴殊等等,举不胜举,仁宗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比肩,这可能也是一个皇帝仅把自己当普通人所给那个朝代最宝贵的财富吧。
仁宗群臣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宋仁宗之后,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言所说的“造极”的“赵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统治时期。宋仁宗为何能创史上最繁荣时代?这与他胸怀仁义、宽厚待人的行事风格有关。读到书中记述的几个小故事让我对仁宗瞬间由路人转为了粉丝。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在这次晋级进士的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血气方刚的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科举考试中“妄议”朝政,且矛头直指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难逃其被灭九族的命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由此可见一斑。宋仁宗对读书人的宽容,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请朝廷制裁之。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谁知宋仁宗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纵观数千年历史,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宽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宽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只有宋仁宗做到了。这说明宋仁宗很理性,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煽动造反”的,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然后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做出明智的决定。当时,朝鲜半岛封建王朝高丽向北宋进贡。有一次,使者回来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教训高丽。宋仁宗说:这只是高丽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没有去诉诸于武力。宋仁宗不光对人仁慈宽厚,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对属下能如此细致入微之体恤,委实不易。
宋仁宗对待国家尽心尽力,但是遗憾的事情也是很多,一个如此好的皇帝竟然没有自己的后人来继承自己辛苦维持下来的江山,是多么凄凉的事情。这四十多年间后宫妃嫔并未有一人生出儿子。原因又是为何呢?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有很多人猜测是宋仁宗的生育能力问题,这一点不用怀疑,宋仁宗并没有问题,因为他有五个女儿,这就是很好的证据,只是没有儿子。正因为前期生了五个女儿,他对生儿子的事情变得尤为看重,还曾下令谁生儿子就立谁为后,儿子则为皇太子。这样各位嫔妃压力就很大了,而且后宫的黑暗斗争很严重。大家似乎都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的心态彼此去算计着对方,结果就可想而知。每一位妃嫔都想争当皇后,成为后宫之主,以至于后来不断有妃子传出怀上龙子的消息,但当宋仁宗高兴之后,怀上龙子的妃子竟然相继自杀或者失踪。到后来有些妃子怀上龙子,但很恐慌为了活命竟将孩子打掉。其实剧中的曹皇后或许在真实的历史上也并不是所谓的“慈圣光献”,宋仁宗无子嗣的很大原因与她也有关联。宋仁宗对待后宫上的管理,是他的一大漏洞,满盘兼顾是真的很难。随着后宫的愈演愈烈,宋仁宗的年纪也越来越大,更没有精力去兼顾这些事情,多疑导致了最后的悲剧,最后不得已传位给别人的儿子,这真的是宋仁宗的千古遗憾。
历史上的仁宗最后,笔者想用《宋史》中对赵祯的评价作为此文的结尾: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