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是关于写作的。
写作是什么?根据百度的定义,写作就是一种由作家完成,读者接受的一种意识流程。而在完成写作的过程里,作者要将自己的意识思想用读者可以接受的一种文学语言给描述出来。
Ok,现在有一种问题就是出现在文学语言和作者的思想层面上。
文学在电子媒介出现以前,社会功能偏多一点,能够去阅读和创作往往是有时间和有精力的人,但是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文学创作开始由社会功能偏向娱乐功能,开始是一种取悦生活乐趣的一种方式了。
颇受关注的这系列文学创作问题,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
水歌”。要知道在过去,诗与歌往往是不分离的,像是柳永、苏东坡、李白等诗词人,写诗作词都只是为了唱出来,他们放到现在就是一群作词人。而他们做出来的词却可以广为流传,称为“中国一代文体”,现在同样职业那群人很难有同样的高度,这又是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多数作词人没有多少文学功底,他们眼中的填词就是根据音律,随便找一些字放上去,读不读懂没关系,只要好听就行了。
有人会说,娱乐的东西怎么可以较真?我对此观点无话可说,如果所有人都是抱着这样态度去认识自己的语言载体,那么持久之后,我们所创作出来的东西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地方?
并且,创作除了一些意识思想问题,还有一些语言问题。
我看见一组写作题,是关于写一段小说的。
有人是这么写:
我遇见那个老人,他弯下去的背已经烙在我的心里,让我永不能忘记。我很想对他说一声对不起,可是话噎在喉咙里,让我只能悲伤的低语。对不起,我在心中看着他念叨着,对不起。
有人是这么写的:
她来自大海的方向,在生命线上匍匐着自己的希望,现在,她不在囿身与这里,而是转身回到海洋之中,拥抱着她渴望的一切。
相较对比之下,哪一种比较好?
第一种语言突出的不是自己语言技巧,而是自己内心的触动,他选择的文字更多是来自生活中常用的,虽然没有让人感到语言有多么惊艳,但却能够在内心里让人有一种触动。
而第二种,相较着第一种,更多是一种凸显语言效果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和语言成果用的都比第一种高明,但是往往读者很难一眼看上去就能明白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大家还记得有一年的高考题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吗?很多人都很难去懂这篇文章到底是在说着什么,大量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时间空间转变随心所欲,加上华美的文学语言,这样创作技巧很难让人可以静下来,认真读完这一篇到底写了什么。
但是,林徽因这一篇为什么会成为经典散文,而我们写的同样的东西却很难收获到同样的称赞呢?
写文章就是如此,语言必须得华丽,但华丽过头,就变成一种玩弄写作技巧愚弄大家,卖弄自己的小丑表演了。而且语言的华丽只是一种外表的美丽,没有充实的内心,被大家所称赞一时的终究会被撕下面皮,成为笑话。
但是,现代社会通病是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美丽的外表可以让许多人成为“跳梁小丑”,一篇文章,只要语言用得好,管它看不看得懂,就是好文章,而且转到朋友圈去,谁又会深究到底写了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很少有能说的出口的文学大家的名号了,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讲着一些所谓“好人”的人,靠着一些看似美丽的外表吸引着别人眼光,通过作秀,让人作呕。
我只是说着自己的看法,有什么错误之处,请指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