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个做营销的朋友向我抱怨,说现在的营销越来越难干了,看着周围一个一个热潮层出不穷,但是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方案,却连一个水花都溅不出来。言语间,很是郁闷。
确实,不知何时起,大街上开始充斥着五颜六色的单车;马路上也开始出现身着蓝色,黄色制服的外卖小哥;市场上也开始涌现出无数网红款商品。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或主动或被动的在扮演着“流行”的传播者的角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探索着“流行”的奥秘。或许,我们能从纽约客作者格拉德威尔的著作《引爆点》中,初窥“流行”的秘密。
在《引爆点》这本书中,格拉德维尔将流行理论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个别人物法则,第二是附着力因素,第三是环境威力法则。
这三个部分传输了他的核心思想:能否发起或斩断流行——这要视流行的性质而定,是想卖出一件产品,还是想消灭禽流感——很多时候取决于一些微小的因素。而这些微小的因素能够改变世界。
1、个别人物法则
在讲这个法则之前,先引入一个概念:KOL,即关键意见领袖,这个词语起源于新浪微博,指的是在微博上有话语权的人,也指在行业内有话语权的人,而KOL运营就是个别人物法则很好的体现。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意见领袖的转发或者评论,都能使一个事件升温,一个产品爆红,一个观念广为人知。
书中,将个别人物分为三类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联系员,顾名思义,是将大家联系到一起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拥有“人脉”的人。在书中,介绍联系员的时候,举了一个微弱关系的例子:往往与我们有牢固关系的人(朋友,同事)圈子都相差不大,而与我们有微弱关系关系的人,因为仅仅只是相识,所以圈子有可能大不相同,所以越善于运用微弱关系的人,圈子也就越大,相应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从这个定义而言,很多“网红”就是充当着联系员的角色。他们拥有众多微弱关系的粉丝,往往他们消费过的店,用的东西,都能成为爆款,引发一股热潮。
内行,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内行的作用显而易见,你想买耳机,就会去询问懂耳机的发烧友;旅游的时候想要吃当地美食,会关注当地的美食公众号或者当地人的推荐文章。因为内行对应的领域非常垂直,专业性也非常高,所以他们粉丝虽然可能不多,但是粉丝黏度却相当高。
一个事物的流行,内行往往是第一个接触并去尝试的人,他们是流行最前面的一环,所以,内行的意见十分重要。小米的崛起,不正是从抓住自己的核心用户“手机发烧友”开始的么。
推销员,能够说服别人的人。我们身边特别喜欢把自己觉得好用的东西推荐给别人的人,就属于这种人。推销员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超强感染力。书中对超强感染力的定义是:通过微妙、隐蔽以及没有付诸于语言的东西,使对方在没有提防,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你说服。
推销员是流行的最后一环,他们的受众或许没有联系员多,粉丝黏度或许没有内行高,但是他们对于单位粉丝的影响力确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很多人在说“粉丝量”多并不代表“变现能力”强。
一股热潮往往是按照内行→联系员→推销员的顺序进行传播的。值得注意的是,内行、联系员、推销员可以是三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人。抓住个别人物法则可以大大增加推广力度和降低工作强度。
2、附着力因素
在流行潮中,信息传播者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信息的质量也同样重要。一则信息的成功因素往往就在于其“附着”性,它能决定一则信息如饭菜,电影,产品能否使人难忘,能否促成变化,激发人们采取行动。
附着力听起来似乎很好理解,我们平常讲话讲到重点会加重语气,或者多讲几次;一篇文章会将要点加粗加黑。这都是最简单的增加附着力的一些方法。然而,在现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数以百计数以千计的信息,如何使信息具有附着力,也就成了一个难题。
书中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的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直到最后转化为行动。
书中举了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试验分为三组,第一组给他们看关于破伤风疾病危害的宣传资料,并呼吁他们去校医务室打疫苗;第二组在第一组的基础之上加配了病人痛苦的图片;第三组在第二组的基础上加配了一张校医务室的地图。
最后,第二组虽然比第一组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破伤风的可怕之处,但仍然和第一组一样只有3%的人去了校医务室注射疫苗;而第三组仅仅只是加了一个简单的地图就把实际行动人数增加到28%之多。
这是因为人的本能不仅更容易接收那些视觉化的东西,比如第二组比第一组更害怕;而且人的本能也是懒于思考的,我们更愿意去做那些可操作化的行动。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具有附着力的信息,要具备三个特点:视觉化、具象化、可操作化。就如IPOD的广告一样:“ 将1000首音乐,装进你的口袋 ”就比单单介绍自己有8G大容量内存要有吸引力的多。
3、环境威力法则
19世纪70年代,一位心理学教授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征集了24个心智正常的大学生,并将他们分成两组,放入一个模拟的监狱当中,两组人分别扮演狱警和犯人,模拟真实的监狱生活。原本,试验预计进行一周的时间,然而到第五天就被迫中止,原因是两组人都深陷进自己的角色之中不能自拔,双方都出现了深深地心理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试验,它验证了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人是群居性的动物,在群体的压力下,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就导致尽管某些事实与我们想象中相反,但是在大环境下,我们也会被环境影响,随着潮流走。而往往环境的变化是从一个十分微小的改变开始的,比如破窗定理中的那个窗户,比如斯坦福监狱试验中第一个惩罚犯人的行为,这些微小的变化,就是“引爆点”。
再来看一个神奇的数字:150
英国人类学家邓巴在调查了遍布全球范围的21个原始部落之后,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些原始部落都有一个几乎相同的人数规模,你肯定猜到了,那就是150人左右。这是因为人脑能同时处理关系的上限就是150人的社交圈,一旦突破150人,协作便开始走向低效。
比如某些宗教规定,本地组织一旦超过150人,就拆分为两支,很多国家的军队经过长期的战争试验,也制定了不超过150人的基本作战单位,甚至有些企业也会这样做,比如美国赫赫有名的戈尔公司。150人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在一个圈子里面引爆流行,这个圈子最好不要超过150人。
现在在社会上,最好的社交圈不就是现在一个个茁壮成长的社群组织吗,如果你能引爆一个150人以下的高质量社群,你就有可能引发一场流行潮。
在今天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懂传播。而《引爆点》告诉我们,一个流行潮的发起,离不开个别人物的传播;离不开令人印象深刻的宣传,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影响。当然,一个现象的流行,一个产品的走红,一个网红的形成,肯定还有其他的因素。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读读这本书,里面对各种案例的探讨和研究方法,可能会给你其他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