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忆挑担子

作者: 保持常态 | 来源:发表于2023-08-09 18:54 被阅读0次

      “使命在身,重担在肩”,我认为当下这句时髦的话,用在“挑担子”上,那是最恰当不过了。

      说起挑担子,我很熟悉。记得刚挑担的那阵子,肩膀又酸又痛,往往要勒出几道深深的血痕,然后蜕掉几层皮,这样时间久了,担子挑得多了,渐渐地也就麻木了,以后就可以甩开膀子去挑担子了。尤其在生产队的时候,农活特多,不停地在干:上山下地,打柴割草,有挑的;田间地头,春种秋收,有担的。所以,挑担子的活还真没少干。可别说,挑担子那才真是一项累活,这在我们当地就有一句俗话:“两头悬空没讨饶”。是啊,即便再偷懒的人,只要挑起担子来,就没有讨饶的份了,因为你就得使劲用力。当此时也,翻山越岭,人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如牛,有时甚至两眼发黑,几欲窒息。只有经历了,你才会知道挑担子的累!

      年轻时候,正遇上农村里在大建泥坯房,一双畚箕挑泥,一天到晚,因为觉得担子不重, 路程不远,双肩轮换,往往可以随时悬空转肩,接着铆足干劲,又是健步如飞。

      但是,上山打柴挑去卖就不一样了。山路崎岖,重担在肩;而许多时候,即便担子不重,但有道是“远路没轻担”。

      那些年,我曾过上了一段樵夫般的生活。热天,我们选择天亮早早上山打柴,回家后再把柴棍打理好,下午天气炎热,不适合上山,就挑着去卖;寒日,我们则选择吃过午饭上山打柴,同样回家后又把柴棍打理好,第二天早上,趁着天寒地冻挑着去卖。这样合计起来,正好一天砍柴一担。我曾经8岁就开始学会挑着柴棍,一担柴卖的价钱,换来了一碗馄饨就着两个包子一起吃,那份惬意至今记得。而记忆中挑过最重的一担青柴棍,那是沿着莘畈水库大坝斜坡挑去出售的,一称,好家伙,居然270斤重,当时自己也觉得咋舌。怎么挑的?当然肩上挑的,大坝上坡下坡行路难,加上挑着一副重担,还深怕担子两头晃荡,就要腾出一只手扶着担子,更要有一只手拄着个“担柱”,然后双脚才可以一步一步往前探。

      那么,何谓“担柱”?就是支撑担子的柱子。但是,我老家的叫法则不同,称作“担堵(dù)”,这个“堵”字,在我们当地,有两层含义,当动词,意思是顶着或支撑着,所以,我们叫“拄拐杖”为“堵(dù)拐杖”,那么“担堵”亦然,意思是把担子堵着。当名词,比如说,“快拿个堵(dù)来”,这个“堵(dù)”,就是“堵(dù)子”,相当于“柱子”的用法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担柱,也叫“担堵(dù)”,是挑重担和长途挑运时的工具。那么,它有何作用?

      一是分担负荷。由于担柱支在扁担(也称担棍)和另一个不挑担的肩头之间,这就使部分负重通过担柱转移到另一个肩头上了,从而减轻了担子的重压。

      二是供转肩和歇力之用。当挑担需要歇力或换肩时,就把担柱顶在扁担(或担棍)下面,此时负重已转移到担柱上了,挑夫只要用手扶牢担柱和扁担的接触部位,就可以腾出挑担的肩头,略作歇息,然后转换个肩头继续挑行。

      三是遇到道路崎岖时,供挑夫支撑身体,保持平衡。一般的担柱只是一根高与肩齐的木棍,上端削出一个缺口,以避免挑担时从扁担下滑出。

      既然“担柱”如此重要,那么不妨看看怎样做的。

      担柱,虽说只是一根木棍,顶部扁平状,离顶端约二、三公分处有一低凹斜面。做的时候,只要因人而异,粗细人手刚好握得过,长短与肩身相仿,这样就可以了。不过真的要做好一个“担柱”,说简单就容易,但要说容易呢,也就不简单了。何哉?

      说简单就容易。比如我们上山打柴,只要临时找一根坚硬的柴棍,用柴刀那么削几下,也可以作为担柱使用了。

      但要说容易呢,也就不简单了。平时居家经常使用的“担柱”,尤其是旧时挑夫的“担柱”,那是很有考究的。当选料好了后,根据要求,锯断后劈成圆柱形,再刨光滑。重要的是,底端往往用一个铁箍固定住的铁头,铁头呈圆扁状,仿佛就是一件兵器。使用时一旦碰撞在石头路上,就会发出“叮叮当当”清脆的响声,在幽静的山路上显得分外悦耳,以致在山谷里远远地就传来了悠扬的回音。

    所以,有了“担柱”,挑担子时候自我感觉也轻松了许多,而我至今还在惊讶于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这是何等的聪明!

      想起挑担子的那些岁月,干的就是这些体力活,男人的作用也就更为突出,所以,在当时社会的重男轻女也就普遍存在了。在我的家乡那一带,当看到一个男孩渐渐长大了,人家就不无羡慕地说道:“这孩子,很快就像个担堵(dù)一样,替爷(即父亲)接力了。”这家人听了,当然是满脸的欢喜。可见,男孩子的重要,在于和担堵(dù)的作用相仿。

      当然,对于不肖之子就另当别论了,当地人对这一现象又另有说辞:“生儿吃担堵(dù),生囡猪脚裤”。意思是,不孝之子会用担堵(dù)打父母,而孝顺女儿则是提着“猪脚裤”回家看望父母。何谓“猪脚裤”,即猪腿是也,那年月提个猪腿多不容易啊!

      其实,力气大小,孝顺与否,也不完全在于男女之别。就拿“挑担子”这样的体力活来说吧,畲族女人那一身的蛮力,似乎可以与男人争胜。据说,畲家女人挑担子,她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一项独门绝活。她们在挑担时遇尿急,也能如男人一样直立着就地解决。方法是用担柱支撑担子,悄悄掀起布头的一角,然后用一腿夹住担柱,阴部贴着担柱排尿,那尿便顺木直下,却不污鞋裤。这种泼辣性子,着实令人惊讶!

      抚今追昔,今天的孩子甚至连“担柱”为何物也不知道了。但有一个短语“一肩挑”,或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不过,语言的社会属性也真够强大,我们那代人,干过苦力活的,就知道“一肩挑”要不得,必须学会“双肩挑”,何哉?一则挑得够累,你想,一副担子如果能够挑了一程,换一个肩,再挑一程,这样即使任重道远,也不觉得过累了。二则因地制宜,尤其是有些山路逼仄,弯道狭小,或适合左肩挑,或适合右肩挑,如果不适应“双肩挑”,那也许还会被卡着不能出山了。

      关于“挑担子”时候的“一肩挑”,我曾经调查问询了单位里的一代年轻人,“80后”略微有些许的知道,“90后”和“00后”,则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那说的就是独揽大权呗”,学校就读的小孩子更可爱了,一脸愤愤不平地说道:“知道啊,我们班长就兼少先队队长。”我很是惊讶,你怎么知道兼任就是“一肩挑”?原来就是这些老师教的。

      当然,语言的社会属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或许这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这不?“一肩挑”我们随处可见。而社会的进步,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要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了,现如今最不济的也多有一部电瓶车来承载!这样一来靠挑担子来运输的年代,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所以,这也就难怪年轻的一代不懂了。

      想起挑担子的那些岁月,那种苦楚,我至今还能回味起来,那就是在生的残酷与死的不忍之间,似乎提供给你的就是一种半死不活的生存状态,但你也只能选择苦苦地挣扎。而今叫你来“挑担子”,或许就是组织上想重用了你,那就恭喜了;即便不是,那至少可以肯定单位要给你下达任务了,所以往后的日子你已经是“使命在身”了。

      既然如此,那么,继往开来,时代的脚步谁人料得?但是不管如何,“挑担子”我们时刻准备着。

      如果需要负重前行,我们就依然脚踏实地!

照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童年琐忆之老槐树

    童年琐忆—老槐树 ...

  • 2018-09-16

    儿时琐忆 1 南门山

  • 淙淙流水

    淙淙流水, 喧腾。 竹桥摇摆不定, 农夫把担子挑平。 这是一处仙境, 也是陷阱, 与险境。 把担子挑平吧, 保持你...

  • 此情可待成追忆

    ——读《秋灯琐忆》有感 若不是小隐老师的精心推荐,或许我至今都不曾阅读到《秋灯琐忆》,更不...

  • 读诗琐忆之《卷耳》

    读诗琐忆之《卷耳》 ——《读诗琐忆》之五 作者:许健 人生之悲在于有志而无门,岂能不伤。 此首乃学...

  • 读诗琐忆之《芣苢》

    读诗琐忆之《芣苢》 ——《读诗琐忆》之十 作者:许健 人生怎样才算幸福?快乐! 近日在西安市志远助...

  • 梦想和现实

    我是一个农民,挑着担子走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担子左边挑的是梦想,右边挑的现实,左边是不顺手的,因此梦想在自己...

  • 读诗琐忆之《汝坟》

    读诗琐忆之《汝坟》 ——《读诗琐忆》之十二 图/文 许健 《汝坟》乃沿河岸砍伐劳作之歌,高歌于野以抒心怀。...

  • 读诗琐忆之《樛木》

    读诗琐忆之《樛木》 ——《读诗琐忆》之六 作者:许健 彼为大树,我为葛藟,本篇既言攀附,更言其志。 ...

  • 内外兼修,解放天性

    日记870篇 2021-07-17 每个人都背负着担子前行,有的人习惯,挑重的,有的人习惯,挑轻的。 轻的担子固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琐忆挑担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ka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