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屋拆迁后,留下终于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晚年的家人们。过去读书时,我选择了远方的学校,心中只有自己希望的理想和未来,眼中只有自己渴望的明天。那时候,我非常希望自己能过上与他们不同的生活,逃离没有爱好和自我、整天围着锅灶的乏味日常,逃避变成像他们一样、没有自己追求的无趣成年人。我想要拥有自己的追求,不再重蹈他们的覆辙,不要变得像他们一样,被照顾老人和家长里短的枯燥生活磨得灰头土脸、怨天尤人。我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事业,我想过另一种人生!
在这样的想法中,我尽情往远方奔去。经历了并不理想的理想实现和一系列波折后,终究还是回到了这里。过去,和我一起坐在老屋的床上吃红薯的表姐,成为了她向往的能赚钱、能买奢侈品和出国旅游的时尚白领,而我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儿时的心愿,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现在因为经济不景气,一切都告一段落了。抱着当时的想法,我还想去往更理想的地方,还想往更高处去,却鬼使神差地回到了原地。
我原本很喜欢老家,我的许多开心回忆都在那里,为了家人团聚就回到那里找了工作,却不得不接受和面对儿时那些熟悉的事物面目全非,童年喜爱的院子已无容身之地,那里的工作、经济状况和人的素质无法接受的现实。在回忆和现实的差距、无法继续的工作、无法待下去的家乡、网络上各种关于原生家庭问题的言论、与同龄人思想格格不入的差异、在此地无以为继的理想和两地撕扯的期望中,站在未来的道路尚不明确的分叉口,我却想起了过去看过的一个童话——一棵桃树因为根的供养,长得花枝招展,却开始嫌弃自己脚下的根,认为自己的根灰头土脸、与美丽的自己不相称,于是锯断了自己的树干,离开了根。根流下了一滩锯末的眼泪,桃树却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最后,离开了根的桃树很快死去了,根还活着,来年还长出了新的小树枝。
想来,我们都长成了这棵无根的树。
正是这些围着锅灶、灰头土脸的“根”,将我们送到了更大的城市、看到了更美的风景。因为“根”的供养,我们得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现在,变成花繁叶茂桃树的我们,却认为“根”的生活是乏味的、是没有追求的,却不知他们为了责任,也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成为了这样的“根”。我们想要逃离变成“根”的命运,以为“根”和外表光鲜或头脑充实的自己是不同的,却不知现在的我们或许也是当年为了承担下家庭责任而放弃了一些东西的他们。做一棵舍弃了“根”的桃树,一味向远方奔去,又能走上多远?
传统的根、文化的根、亲人的根、过去的根……网络上的思想一直在鼓励我们丢掉这些根,去追求自由、自我,这样是否是一种自私?想到身边小区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与不断奔向大城市的年轻人,想到不断发展的智能手机和因不会使用而寸步难行的老人,想到《三十而已》里不顾父母离家留学的王漫妮……离根越来越远的桃树和离“根”越来越远的我们,真的能飞得更高吗?真的能安心和开心吗?
在无数“根”的眼泪和无数桃树的笑声之中,前方的道路愈发明晰了。成为“根”并不是灰头土脸的,却是因付出而伟大的。未来或许我也将成为这样的“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