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讲了一个笑话:抗战时期,北大和清华大学都搬到昆明了,称为西南联大,但那时的教授生活得太差了,他们的薪水勉勉强强可以养家糊口,但吃不饱,饿不死。当时有一个民谣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后来有一个教授晚上走路回校园,在路灯黯淡的昆明街头的小巷子里,有一个小偷紧跟着教授不放。教授不慌不忙地回头说:“跟着我有何贵干?我是教授!”小偷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因为他也知道教授没钱,他可不想沾上教授穷困潦倒的晦气。当然这只是笑话,并非含沙射影说今天的教授没钱。现在的教授不差钱,他们很穷,穷得只剩下满腹的才华和银行卡里价值不菲的钱。
后来我还道听途说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些人刚刚有钱的时候,但那时教授确实没多少钱,这个要实话实说,有一句说一句,他们的付出得到的报酬根本不抵那些一夜间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的暴发户拥有的钱财。有一天晚上,一位参加发明了两旦一欣(只能这么说,不要说我写错别字)的教授走到街上,肚子饿了,想吃夜宵,摸摸瘪瘪的钱包,只剩五角钱,不够买一碗馄饨,当时馄饨已经涨到每碗要一块钱了。就在他望馄饨而兴叹时,旁边一位卖茶叶蛋的老大妈慈悲为怀,很善良,她很同情教授悲惨的境遇,很大方地给教授一枚茶叶蛋吃,还说茶叶蛋不值钱,只要两毛五分钱就能买一枚。她说着,还掏出大哥大对讲机,跟住在不远处的家里的老头子通话:“老头子,快送两锅茶叶蛋来,火车马上要来了,客人多,不够卖啊!”教授吃茶叶蛋身子暖和了,便跟她闲聊,一个月能挣多少钱。老大妈为人谦逊无比,她笑着说:“不多,不多!一天赚个七八十块,一个月也就只有两千来块钱。比你们教授差远了!”教授倒吸一口凉气,他当时工资也就四百多块钱,两千多块钱就是一笔巨款啊,抵他五个月的工资了。他在心里感叹着说:“造两旦的不抵卖茶叶蛋的!”我这是听来的,人家怎么讲我怎么说,可不是有意在说知识不值钱!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北大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前踌躇满志,发表毕业感言,他说他以后出去后,一定要好好地找一个理想的工作,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为民服务,发出应有的光和热。可是谁知他毕业后口才不佳,面试均被淘汰,他出身农家寒门,没有背景,更没人脉,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没办法,他只能去到一家不知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去做一名送外卖的。老板娘看他一副沮丧的样子,呵斥他说别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学生,忘了吧,忘了自己是一个大学生。送外卖凭的是力气和头脑灵活,不要书呆子,不需要多少科学知识。好好干,小伙子,老娘看好你,干得好,一个月七八千块钱,甚至一万多块钱,不比白领差。后来小伙子果然每月都能挣万把块钱,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辛辛苦苦地去求学。老板娘说:“如果你不是北大毕业生,老娘才不要你当外卖员!”小伙子被说得没话回答,他不知道怎么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