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百度推送,看到一篇关于莫言的文章。我知道在中国一旦有什么东西火起来都逃不过被黑的命运,但是距莫言获诺奖都过了好几年了,评论区依然吵的不可开交,乌烟瘴气还是有点意外。其中一条莫言能得诺奖是因为评委是他的朋友的迷惑发言差点笑闪了我的老腰。
回想当年,我在没有看过莫言的作品之前,也是颠颠的更风黑,对他因为抹黑中国才得奖的言论深信不疑。好在,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自证作家的水平。
高二那年,我借了同学的《蛙》来读。虽然当时看过之后确实被他这篇小说的构架和形式惊艳的念念不忘,也对里面一些情节念念不忘,但是以前听到的偏见还是在我的头脑里占据主导地位。对人谈起的时候还是以“计划生育时期女人生孩子的事”一言以蔽之。
大学的时候读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身为一个老家在北方的农村人,在看到这部小说以前,我从来不知道,也想象不到竟然有人能把生长在田野里的普通植物,普通庄稼,写得那么声情并茂,那么多愁善感,那么富有七情六欲,那么变幻多姿, 甚至那么性感。不仅如此,当老师在课堂上和我们谈论起莫言的文章适没有选进教科书,同学们多半嚷着不适合时,我心里却默默升起不同的答案。小说开篇,豆官在清晨被母亲送去跟着余占鳌的队伍行军,少年跟着队伍在高粱杆里半梦半醒的行走,脑子里朦朦胧胧想着各种事情,高粱地里弥漫着茫茫的雾,直到第一声枪响惊破豆官的神,队伍活跃起来,这整个一段被截取出来一定是个相当不错的短篇小说。还有关于造高粱酒的描写,豆官跟着罗汉大爷去河边抓蟹,都是很好的地方风俗画。早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黄河大合唱》,但我在书中看到这首歌的歌词时,我全身的血液都在吟唱,都在嘶吼,都在沸腾。这本书以它强大的冲击力让我彻底丢掉以前的偏见,改变更风黑的陋习。不只是对他,而是对任何东西,没有去了解,就不要评论。
接下来看的一本是《丰乳肥臀》,初中的时候因为名字对这本书嗤之以鼻。看完之后,心脏又是被狠狠震了几震,也让我对莫言更加刮目相看。在读书的时候,上官家的女儿就频频让我星期《红楼梦》中的女儿,一开始还以为是自己脑洞过大,自己劝自己打消念头,看完书后去看别人的书评才知道我的想法并没有错,也不止我一个人这样想 。上官家的女儿每个都敢爱敢恨,性格鲜明,虽然和大观园中的女儿生活环境 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同样的个性鲜明,令人钦敬。小说的结尾更是让我始料不及,触目惊心。上官鲁氏感慨了那么多年的上官家的女儿没有肯听劝的竟是个弥天大谎,所谓上官家的女儿都是上官鲁氏和别的不同的男人私通所生,这些女儿无一个是上官家的骨血。
记得莫言以前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他写《酒国》的时候,当地的贪官污吏扬言要打断他的腿。当时震惊之余,还以为《酒国》是一部无聊的政治小说。都是刚看没多久,就被他大胆诡异的想象,在书中经常出镜的他自己,信手拈来的不同文风所吸引。“围着桌子坐着四个人,没人端着一碗酒,像端着一晚彩霞”这句精彩的比喻把瞬间拉回《虫师》的境界。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成了莫言先生的粉丝。我简直想忏悔,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不该更风黑他的。
现在想想,真的感激当初借我《蛙》的同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