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年轻的将军霍去病率领着汉朝的军队北击匈奴,攻占了河西走廊,获取了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在新收复的土地上,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丝绸之路从此繁荣起来。
四郡,为张掖、武威、酒泉、敦煌;两关,则为阳关和玉门关。丝路上来往的商旅,需在两关兑换通关文牒,校验货物,缴纳关税。因此,这两座关城的职能有点像今天的海关,专门办理出国或入境手续。
随着历史和政治的变迁,阳关已经废弃,而玉门关则搬迁至锁阳城附近。今天的两座汉代关城,都只剩下废墟遗迹。但与之有关的词汇仍然留存在日常用语里,如“过关”、“关照”、“阳关大道”等。
敦煌西线的完整路线是:西千佛洞——阳关——玉门关与汉长城——雅丹魔鬼城。我们在两关之间徘徊的时间很长,未能来得及赶去魔鬼城看日落。不过也不遗憾,边塞诗人们常常吟诵的关城,是很值得为之驻足的。
西千佛洞:戈壁滩下的佛窟
同样是河流在松脆的岩层上切出河谷,居住在此的先民自然不会浪费现成的悬崖。于是在党河岸边,也有一批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开凿的洞窟,又称为西千佛洞。它的开凿时间可能比莫高窟还要早。
西千佛洞也是以研究为主,宣传不多,游客也很少,洞窟一共只开放四个。不过内部的壁画还是很精美的,可惜的是塑像多已残损不存,或是为清朝塑像。清朝和民国时期还有信徒在斑驳的壁画重新绘描,结果都惨不忍睹。
党河因为砾岩性质酥脆,所以河岸被河水切成非常平直的悬崖。崖壁很适合开凿石窟,但由于石质不够细腻,故只适合绘制带地仗层的壁画,不适合直接雕刻成佛像。
西千佛洞外景石窟数量不多,开放的更少。旁边就是党河,因此树木茂密,很有清净之感。
第五窟·初唐第五窟中这些佛像都是民国时所塑,猜测是普通百姓所为,所以艺术水平不太高。在绚丽的壁画映衬之下,几座大黄大蓝的塑像不忍直视,好像碰倒了颜料盘,又好像放大版的手办。让人不禁想起近年来被重塑得面目全非的安岳石窟——仔细看会发现,二者配色风格都一摸一样。
左墙上的墨书题字应该是古人版的到此一游,这些「乱涂乱画」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最左侧的菩萨旁有“第三窟东耳洞”字样,是张大千先生给它编的号。今天这座石窟编号为5。这表明当时至少有两座石窟没入大师法眼,没能排上号。
佛龛内二弟子像被张大千先生编号的石窟,都是他认为有一定价值的。第五窟佛龛壁画中的二弟子像保存完好,虽然略有残损,但仍能感受到唐朝风韵。
西千佛洞第5窟-龛内顶部佛龛顶部有双树组成的华盖,树叶下垂,可能就是菩提树。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也曾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但西北的画师未曾见过这种生长在热带的树木,因此按照自己的想象描绘了两株叶片下垂、清净庄严的圣树。
阳关:未见故人来
阳关和玉门关是汉代人西行的必经之所,北走玉门,南走阳关。今天的阳关所存的地上建筑已经不多了,只有一座烽燧历经千年风沙,依旧站立在阳关遗址的最高点上。
阳关附近还开发了一片仿古建筑群,将空旷的遗址打造成了一个体验感还不错的旅游景点。在入口处模拟旧时关所,修建了仿古城楼。并设立了小型的博物馆,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相关文物和阳关的历史。烽燧遗址部分需坐景区的电车前往,随后即可自行参观。
阳关城楼虽然都是复建的建筑,不过感觉整体朴素大气,还原度很高。中庭是一座张骞持节铜像,他凿空西域之后,中断多年的丝绸之路才重新焕发生机。
阳关遗址上的烽燧可以看到墙体一层一层的结构,这是因为烽燧是用芦苇红柳等夹沙砾土叠筑而成。因此风蚀后,表层剥落,露出了草木做的夹筑层。
阳关故址今天为一片沙漠的地带,曾经是阳关关城所在地,这也是通往西域的起点之一。栅栏围成的小路,就是古时的阳关道。
汉简一组烽燧遗址附近也是文物比较集中的地方,敦煌境内的烽燧出土过一批珍贵的汉简。有些是烽燧的日常管理和使用规定,有些则侧面记录了当时的日常生活。
汉代的木筷,可能是用红柳枝削成的吧。它们只是两千年前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用品,却比博物馆内其他珍贵文物更打动人心。
玉门关:长风几万里吹度
玉门关景区的范围较大,分为玉门关遗址、汉长城和河仓城三个部分,需要乘坐景区的班车前往。这些遗迹中所承载的苍茫历史感还是很沉重的,可惜同车的游客们拍照后就要离开,容不得我们细细观看。
小方盘城遗址茫茫沙滩中央,突然出现一座方方的小城,看起来古稚可爱。这儿曾出土过写着「玉门都尉」的汉简,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小方盘城就是汉代玉门关所在地。
小方盘城内的墙壁间生长着一株红柳红柳不是柳,而是属于柽柳科。它们的根系非常发达,水平根幅可以达到二十米,不怕干旱不怕沙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沙漠中生存。小方盘城内没有水源,红柳依然能够生长,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小方盘城附近的水源在沙漠中控制水源也就控制了疆土,来往商旅都需在此补充饮水和粮草,因此关城设在此也便于管理。
敦煌汉长城遗址和利用山势修建的明长城不同,汉长城主要修建在沙地上。因此需要利用起伏的地形以及河流等天险构造防御工事。今天的汉长城大部分已经被风沙掩埋,留存在地表上的墙体已经不多了,不过依然可以看到内部夹筑的构造。
当谷燧遗址汉长城附近的烽燧遗迹,都矗立在局地最高点。
大方盘城遗址和小方盘城相对,这处更大的遗址叫做大方盘城,也叫做河仓城,它建立在天然形成的风蚀台地上,曾经是玉门关的储粮之所。从这座大城规模也可以推断出玉门关当时驻军的人数(想必不少)。边境上的关城是经济关隘,也是军事重镇。
在敦煌先东奔再西走,外围的景致都已收入星星袋中,但最耀眼的明珠还待采撷——下一站,莫高窟。
致谢:编辑团 老宋、二十八年蝉;图片由柳贯鱼拍摄,壁画照片来自于敦煌研究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