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里的周志刚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对孩子的爱从不说出口,倔强地维持着自己的权威,不肯向孩子低一低头。
周父常年在外工作,好几年才回一次家。用现在的话来讲,那是典型的丧偶式育儿。周母一人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并且都教得一个个知书识礼,善良豁达,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年代,真的很不容易。
大儿子周秉义老成持重,处事稳妥,外加情商超高,只是后来一直住在岳父母家,做事又有诸多束缚,照顾不到自己的父母家。
二女儿聪明、独立、有主见,以自我为中心。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远赴偏远的贵州。为了自己的学业、事业,可以一直把孩子丢给弟弟和弟媳。但她依然是周家牵挂的那个唯一的女儿,大家原谅了她当年的叛逆,弟弟也可以毫无怨言甚至可以说是心甘情愿地为她带孩子。
三儿子最像父亲,最孝顺,也最倔强。本来上山下乡那会儿,家里想留下的是女儿,没想到女儿悄悄地走了,他不得不留下来,成了家里的支柱。假如那会儿是他走了,他和二女儿的人生,大概是完全不一样了吧。
养孩子分养心智和养口体,即能给父母挣面子和在父母跟前尽孝。大二,二女,北大才子、才女,并且娶嫁得也都很好,给父母挣了面子。只有三儿,学习实在不行。但反倒是这个学习不怎么样的小儿子,最后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算是养口体,在父母面前尽孝。
但是周父带着全家给光字片的邻居拜年,炫耀自家大儿子和二女儿的行为,深深刺伤了三儿子。的确,养口体没有养心智的光鲜。
以此为导火索,父子间有了嫌隙。在父亲再度出门工作时,他要三儿子送他,其实很明显是想和三儿子和解的。可是两人聊着聊着,竟然反而大吵了一架。一边是即将发车的火车 一边是咄咄逼人,越说越气的语音,时间不对,心情不好,两人各自带着一肚子怨气不欢而散。
小儿子有股子倔强劲儿,他觉得自己不光能养口体,还能养心智,觉得自己也能给父母挣到面子。
他也确实有他的本事,短短几年,把出版社的饭店经营得热热闹闹,还另外开了家书店。最终几经波折,编制问题也是得以解决了。
他挣了钱,给家里买了大房子,彻底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他还把自己家的老房子,借给了有困难的朋友住,用能干、心善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他却没有向父亲服软,没有主动给父亲写一封信,父亲也拉不下脸,主动给儿子写,两人僵持了许多年,最后总会有爆发的时刻。
父亲退休了,谁也没告诉,一个人回家,没想到家里住的是别人。
小儿子说好来接,大半夜了也没见个人影,不好耽误人家休息,只能让别人送他去新家。
父亲抽了一堆烟等小儿子回来,进门一句“不放心”。小儿子瞬间泪奔,赶紧说刷牙回避。
时隔多年,父亲的关心让他不知所措。
两人聊着聊着,开头还挺好,后面又开吵了。
吵着吵着,父亲边骂边认了错,当年是他没有顾及儿子的感受。儿子也终于说出自己最大的心结:唯一的心愿是希望父母满意。父亲也终于说出自己有多么盼望收到儿子的信。两人的交流竟然全靠吵,吵醒了小孙子。小孙子看到有人打他爸爸,二话不说,冲上来就打坏人。也幸亏小孙子的一个举动,让气氛稍微缓和了一点。
儿子坦诚一直想写信给爸爸,但是想做出点成绩再写,希望得到父亲的承认,向父亲道了歉。
父亲也终于说出三个孩子里,最让他满意的,其实就是小儿子。只是小儿子太犟,挨的揍也多。
儿子说:“都当爸了,还有爸揍你,不就是幸福吗?”
至此,父子心结终于解开。
教育靠揍,沟通靠吵,即便父爱如山,深沉如海,白白浪费了这许多年的光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