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此心此德,如镜如水。物来毕照,明彻底里。云何或蔽,尘集风起。云何复明,尘去风止。静无挠心,动则察理,明斯昭昭,大用全体。
作者:吴澄
此文大意为此心此德,犹如镜子般明鉴,犹如流水般清澈,物来则映照得明晰无余。云有时会被遮掩,尘集聚则风起。云有时又恢复原貌,尘散去则风止。静下来时心神皆定,动起来时明察事理,心中清明,心具众理而应万事。
作者把人的心和德作了一番剖析,大体跟王阳明“此心光明”有类似之处。人本来就具有判明事物的能力,需要在事理上细细琢磨,究竟其理,光照自心,莫使心镜惹尘埃,须时时拂拭才能明心见性,洞悉一切。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工作愉快......
毕:
1. 完结:礼~。~业。~生。~力。
2. 完全:~肖(xiào )(完全相象)。凶相~露。~其全力。
3. 究竟,到底:~竟。
4.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5. 古代田猎用的长柄小网,亦指用长柄网捕取禽兽:"鸳鸯于飞,~之罗之"。
6. 古代丧祭时穿牲体的横木。
7. 姓。
底里:
1. 内心真情。2. 指内情。《红楼梦》第七五回:“你不知我们 邢 家的底里。”3. 内部;深处。
云何:(1).为何,为什么。(2).如何;怎么办;怎么样。
蔽:1. (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2. 遮住,遮掩。 阴翳蔽日。——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3. 隐藏 蔽林间窥之。—— 唐· 柳宗元《三戒》4. 庇护5. 掩饰6. 蒙蔽7. 堵塞 。8. 审断,判决 。 如:蔽罪(定罪);蔽狱(冤狱)9. 概括。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或:(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1. 用作虚词 ∶表示选择或列举。
2.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
如:或若(假使,倘或)
〈副〉1.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2. 间或,有时。或长烟一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又如:或时(有时)
〈动〉1. 通“惑”。迷惑。2.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清· 黄宗羲《原君》
斯:<代>1.[书] (这; 此; 这个; 这里) <副> 1.[书] (于是; 就) <名>1.(姓氏)
昭昭:1.明亮。2. 明白;显著。《老子》:"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鬼神之事,著於竹帛,昭昭如此,不可胜数。"3. 明快爽朗。《诗·鲁颂·泮水》:"其马蹻蹻,其音昭昭。" 高亨 注:"昭昭,响亮也。"4. 不安貌。《荀子·富国》:"墨子 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 章诗同 注:"昭昭然,同耿耿然,不安的样子。"5.《南音》中的人物。
全体大用:“全体大用”思想是朱子哲学的基本精神,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全体大用"指"明德",指"心具众理而应万事"。"全体"指"心具众理","大用"指"应万事",这是朱子明确写进《大学章句》的晚年定论。朱子"全体大用"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朱子的政治实践之中,也体现在其书院教化、《家礼》实践、社仓制度的社会关怀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之中。经历了宋元明清的思想交锋和承传与创新,"全体大用"思想也渐渐从注重内在道德的提升不断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走向东亚,成为世界性的儒学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