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展望未来,期待未来,老年人担心未来,恐惧未来。
未来不全是美好、幸福,还有意外和不幸。
我们拼命地用现在的一切可能,来积攒对未来的防范。
人类不能像动物那样活得从容、淡定,它们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信奉的是车到山前必有路,饿了才找吃,饱了就满足。
我见过鸡吃食,当主人撒谷子或小米的时侯,鸡会“咕、咕”呼朋唤友,一起去吃食。在没吃饱之前,如果别的鸡要吃它面前的食物,它必不高兴,有时会发出“咕咕咕”的声音抗议;或者抖动翅膀,做要进功的样子吓退别的鸡;假如离的很近,它直接用喙去啄对方,把那只鸡赶走。
一旦饱了,就头也不回地走开,不管有没有吃完,也不考虑要不要藏起来留到下一顿。
我家养了一条狗,每次都是把狗粮放在一个盘子里,饿了,他就过去吃,饱了就不理那些食物。
那些食物一直躺在那里,那狗也不会想:我要不要拿出一点点藏到某个角落里,万一哪一天主人不在家,或主人忘了给食物,也不至于挨饿。
只有老鼠比较贪,它们会把食物搬进洞里,留待以后慢慢享用。但是,它们也只会儿储存冬季的食物,因为冬天食物比较短缺。而不可能存一辈子的食物。
我们人类不一样,比较贪婪。
不但要准备好下一顿、还要准备好下半辈子,甚至要准备好下一代的食物。
以前都说老人是活在过去,现在才发现,老人是活在未来一一想像中的未来一一一老无所依,贫病交加。
这一切都必须用钱堆彻才能解决。有钱才有子女床前床尾的服侍,或者请人照应,而不至于孤苦伶仃;不至于病在床上痛苦不堪的时候,因为缺钱无法送进医院;不至于为一日三餐而苦恼。
惊喜和意外,不知道谁会到来。
万一有个什么不测,有钱才有一丝的底气,才能保持一丝的尊严。
钱是生命的延续,是生活的保证。
所以,在有生之年拼命的挣钱、省钱,以备那短暂而又遥远的将来使用。
人老了之后,最大的爱好就是存钱。不在乎吃、穿,只要看到那一行行数字变多,就心满意足。
许多农村老人,他们根本没有现在的生活,他们的现在只不过是为了以后的过度。
他们看到朋友邻居临死前的惨不忍睹,越发害怕自己的将来,更要牺牲眼前的现在。
现在的好坏都不重要,只有临死前那一段时间活得不尴尬、不嫌弃,有子女照顾,那才有面子。
为了这一天,必须要十分的努力,百分的节约。当那一天来临的时侯,子女看在老人能给钱而不增加他们负担的面上,也会尽心侍奉。这就是老人的想法。
所以,节衣缩食,成了老人生活的宗旨。
公司有一位清洁工阿姨,每月固定工资二仟多,住公司免费宿舍,自己煮饭吃。
每当晚饭后,她就守在厂门外的垃圾桶旁边,坐等着一些下班倒垃圾的人。
只要看到刚扔的垃圾,就迫不及待的过去翻,寻找可卖的垃圾。
天天如此。
有些人就纳闷,为了这几个瓶子,守着值得吗?何况她有工资,不缺钱用。这么大年级了,为什么不休息休息,享享清福呢?
因为她缺乏安全感。她担心以后做不动了,没了收入,靠儿子、儿媳妇养,会被嫌弃。所以,趁着还能做的时候,多做点。虽然只是几个瓶子的事,但积少成多,她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这些垃圾里赚的。她花费不多,一个人省着用,要不了多少钱。
所有的工资她都攒着,舍不得花。
老人活着活着,就成了守财奴。
他们的钱不轻易拿出来,每次买东西都经过再三的讨价还价,不是必须要用的,都坚决不买。
其实,他们也清楚,钱是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的身外之物,可是,有了钱的陪伴,就会有一些心安。
况且,人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一大笔钱,平时不攒,临到要时,是想用没有,想借无门。
我一亲戚前两年端午节前,在花生地里锄草,不知怎么摔倒在地,等到发现送往医院,在重症监护室一住就一个多月,每天近一万元的花销。
他积攒了一辈子的钱,还抵不上这一个月的支出。
三个月后出院,几乎是个植物人,吃喝拉撒全都得人服侍。
这正是许多老人担心和害怕的,也是他们平时不敢轻易花钱的原因。
他们不是无欲无求,而是不敢有追求。
只有社会进步到足以支撑他们不害怕将来的一切,因为无论生命在哪个阶段都不会拖累子女,不会被嫌弃,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这样才能让老人解除后顾之忧,活在当下,活得不委屈、不将就,洒脱地过好面前的每一天。
这是许多社会底层老人的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