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作者: 朗月微光 | 来源:发表于2021-01-22 23:43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关于记忆

    回忆

    午夜,

    夜色雾蒙蒙,

    路灯昏暗,汽车奔驰的声音

    依然透过窗渗进来。

    我独自坐在窗前,

    在台灯明亮的光中,

    回忆,

    迷人的往昔,

    埋藏在深处的记忆,

    像一盏一盏的街灯,

    昏黄,飘忽不定。

    01

    我出生在内蒙靠东北的一个很小很小的村子。我出生的时候,生产队刚刚解体,每家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每家每户为了新生活,忙忙碌碌。家里新盖的房子,房子有了,家里却是空空荡荡,窗户只打了个框子,用报纸糊上,在寒冷的冬天,勉强挡一挡风。

    稍大一点能坐了,大人在外面忙乎,我自己坐在炕上,面对着墙壁,不说话,来人也不看。直到三岁还未曾说话,来串门的人都说,这孩子是个哑巴。

    02

    爸爸高中文化,算是有知识的人,懂很多技术,可惜没能走出去。村里有生产队的时候开过链轨车,为村里翻地,生产队解散后,链轨车废弃在大队里,慢慢地散落,直至消失。

    爸爸开过铁匠炉,开过榨油铺,后来,当了村里的电工,便将以前的营生都放下了,专心管电。但在家里还是搞了一摊电焊修理的东西,经常有邻居来找着帮忙修东西,电焊用的多了,眼睛常常干涩肿胀。

    自己的小时候虽然家里不富裕,但相比其他人家,也还算是好的,自己也过的无忧无虑。

    那时候,村里的大学生很少,偶尔有一两个,总被大人经常拿出来讲给孩子听。自己听了感觉大学生很厉害,但并没有对自己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那是觉得太过遥远,觉得农村的生活自由自在。

    从小到大,自己一直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一听说有人夸自己,便会沾沾自喜,以致自己也觉得自己很乖。上学后,学习总是不好不坏,处在上中游,大人们对孩子的成绩也不是那么上心,觉得孩子学好学坏是孩子自己的命。

    那时生活也是不紧不慢。忙的时候,放学回家会帮忙干点农活。不忙的时候,回到家,先打开收音机听评书,现在记得的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后来,邻居家有了电视,每天晚上一大堆人都去看,孩子们喜欢的是新闻之后的两集电视剧,最喜欢的是《西游记》,《聊斋》,《渴望》(那时《红楼梦》总是看不进去),看完聊斋后,出来走在路上,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片头那幽幽的瘆人的音乐,总感觉身后有东西跟着,走着走着就会猛的回头看一眼,拿手电筒四处照照,然后快步跑回家。更多的时候是爬墙过去,大约一米半高的墙,脚蹬手扒,噌地一下就上去了。

    小时候,除了课本,看到书并不多,偶尔不知从哪传来的故事会,翻着看完就放一边去了。那时流行一种小画册,一小本一小本的,一页画配上几行文字,大家轮换着看。

    农村里平时没什么热闹,闲着没事的时候,便会集资放电影,村里有专门放电影的,一家收五毛钱,放三到五天电影。每到放电影的时候,几乎家家大人小孩的都去看。大人们带着小板凳或者蒲团,小孩子则是到处乱窜,赶上好看的,便会抢占有利的地方。在孩子眼中,最好的地方,是供销社的窗台,爬到窗台上,或坐或站,视线一点都不受影响。

    赶上干旱的季节,村里会请来皮影戏的戏班子唱皮影戏求雨,来着唱三个晚上。听不懂具体什么内容,却觉得很好听。大人们坐在荧幕前看的津津有味,自己却总喜欢跑到后面看里面唱戏的人拎着小人耍来耍去,配着奇怪的腔调,还有时不时地拿木块敲桌子作为打仗时的伴奏,这一切就像有一股魔力吸引着自己。

    03

    长大后,一切场景都慢慢远去,只留下生命中不经意间刻下的印记,在无数个日夜里,反复上演。

    儿时受到的知识熏陶有限,没有为自己立下什么大志向,也没有什么特别热爱的兴趣。平淡朴素的生活,日出日落的耕作,粮食带来的温饱,泥土带来游戏,扎根在心里,不知道它将我带向何方。

    也许有一天,我会通过文字回归故里,将深埋的记忆叫醒,叫醒那个无忧无虑的时代,叫醒那个沉睡在记忆深处的自己。也许,会将他们永远埋葬,在岁月的坟墓上,撒一把鲜花,然后转身,面向新生活。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18)篇1525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背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hy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