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所以听语文课的机会是不常有的,昨天上午有幸听了四三班高玲玲老师的《瑞恩的梦想》,感觉很振奋。
1
“是什么触动了瑞恩的梦想?”
孩子们浏览课文后找出相关语句并汇报,高老师肯定几位同学“找得准确,读得正确”,然后出示非洲儿童生存状况的资料和相关图片,看着因缺水而瘦的皮包骨头的孩子,我不禁被这种“真实”所击中,不仅是我,学生亦有同感:“非洲的儿童真可怜!”,“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
此情未了,高老师让孩子们再读“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病死。”这一次的朗读明显多了一些感情色彩。接下来,高老师范读,启发学生找出需要重读的关键词语,学生再读,这一次竟然读出了瑞恩对非洲儿童的同情和怜悯之心,真棒!
2
“瑞恩是怎样实现他的梦想的?”
瑞恩利用劳动挣钱,劳动过后他累得( ),他会想到什么?瑞恩在做这些事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会怎样想?怎样做?
一个孩子说:“他会把碗打破了,结果他被责骂,还让他赔钱,他很委屈地哭了起来,但是擦干泪水后,倔强的瑞恩会继续刷碗”,另一个孩子说:“他会在倒垃圾的过程摔倒了,可疼了”,“他会在捡树枝的时候划破了手指”……
孩子们说的难道只是瑞恩吗?也是他们自己啊!瑞恩似乎远涉千里来到了孩子们中间,孩子们的委屈和瑞恩的坚持编织在一起,大家不知不觉地佩服起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弟弟,此时,再读“哥哥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2加元;全家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又赚到2加元;帮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拾暴风雪后的树枝……”,大家似乎读出了几份艰辛的味道。
3
瑞恩梦想成真了,通过大屏幕上的图片,我看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的水井,我看到了瑞恩和非洲儿童的合影,我再次被击中,震撼之余,我不禁质疑自己:“难道之前我认为课文中的描写都是虚构的吗?”
不,不是这样的,应该是这些图片吻醒了文字,真实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的力量。
4
瑞恩梦想成真之后还会做些什么?“瑞恩的井”在社会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瑞恩站在你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瑞恩说什么?
“瑞恩将继续努力利用劳动挣钱”,“瑞恩被邀请在班里给同学讲自己的故事”,“很多孩子在瑞恩的激励下,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瑞恩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同学们既在课文中,又在想象中,这些基于现实的想象就像鸟儿打开了翅膀一样,翱翔天空自由飞翔,真好!
5
瑞恩梦想的实现,除了爱心和努力之外,还有什么关键因素?
高老师引导孩子们从关注瑞恩之善到关注父母之善,再到周围人之善,瑞恩之所以是一个小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善的中心,成为了社会的榜样。
6
瑞恩因为真实的捐井行动铸就了善,瑞恩因为汇聚了善的力量而愈发的美。而孩子们也在感受真、善、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纵观本课,感人的文字、真实的图片给孩子们的精神以启迪、震撼;精彩的设计、润泽的对话引导孩子们去感悟、诉说;当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教材、教师和学生已不知不觉中相互编织在一起,真好!
【附:课文原文】
23 瑞恩的梦想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男孩。5年前的一天,这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听老师讲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而病死。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1加分可以买一支铅笔,60加分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2加元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6岁的小瑞恩深受震动,为非洲孩子捐献一口井的愿望成了他强烈的梦想。他的妈妈没有像某些家长一样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他的愿望当成小孩子头脑发热时的冲动,而是让他在应承担的家务之外自己挣: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2加元;全家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又赚到2加元;帮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拾暴风雪后的树枝……
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然而人家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瑞恩继续着他的梦想,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竟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水,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这成了瑞恩新的梦想。他继续着……
5年后,这个新的梦想已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瑞恩的井”基金会筹款已达75万加元,为非洲8个国家建造了30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