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
今天看到这句话,感觉应该写一些有关天道之事。
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天的道理是养育万物而无加害之心,做人的道理是与世无争而懂得方法来实践。正如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每个人读《道德经》,做人做事要遵循传统美德,要利他。
在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都在不断地寻求各种方式来换取各种资源,或通过学习和努力或通过竞争成为那种不可替代的人。于是,有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永远赢永远不会输,那你赢的是谁的?输的又是谁呢?如果有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在你的身边,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他最大的优点就追逐利益,他不会为你带来什么,或者尽可能少的带来什么,或者用最少的资源向你换取更多的利益,但一定会从你这里带走些资源,跟这样的人交往实在太没有意思。人与人交往是交心,交朋友,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这就存在一个悖论,例如职场,都是是共同成长,如果你们有利益冲突,那么一定会分出付出和收获的两方。有哪个人要愿意永远吃亏,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愿意。
这也是为什么曾国藩伟大的地方。曾国藩的优点就在于拙和诚,他任由别人占便宜,欺负你,去成就对方,是以诚待人。为什么曾国藩会成为古往今来的第2.5个圣人?就是他保持本心,他没有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损害别人的利益,并没有因为皇帝的自负和刚愎自用,而在没有政府支助下创建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替奄奄一息的朝廷出力,让百姓尽可能少的免于战争的屠戮。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上天的道理就是把那些多余的部分减少那些多余的部分不给那些不足的部分。因此,不足比有余要好,有余则会受到天道的损减以补不够的,如同过与不及。
而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于天下?唯有道也。而人类的做法则不是这样的,他们会削减或者消灭那些不足的部分增加给有余的,让有余更加的富有,让其实力和竞争力更强,更加快速的淘汰不足,此谓之优胜劣汰。然而出于发展的目的,多少资源都是不够的,哪会有个体或集体或企业或国家会有多余的资源呢?都是自己消化掉浪费掉资源,也绝不会送给那些欠缺的,正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有道之人才会遵循天道来做。
一般人很难抵抗金钱名利地位的诱惑,因为从小都被教育为了这些而活着,这些才能证明我们是成功的。成功就变成了你拥有别人所追求但没有的东西。更有“30岁还不强壮,40岁还不富裕,50岁还没有地位,你这辈子完了”的论调。
环境决定人,从众生中来,就难免带着众生的价值观,想要超脱也绝非易事。社会的残酷之处就是用这样的价值观把人们驱使和扭曲成动物。
遵从道,才能内心平和、发展长久,与大行其道的实用主义的术不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