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之夕

作者: 望北集 | 来源:发表于2017-10-08 20:18 被阅读0次

岗亭值班室里间的窗外,一排挺拔的银杏由近及远列队而立,它们大多数还在汲取着地下的养料而颜色青绿,也有少数的几棵已经枯黄了叶子。树下簇拥在花坛里的是一棵棵枝茎粗壮的陈年月季,在黄昏的秋雨里,孤寂地开着。地上是半腐半生的一片片野草,点缀在矮松丛间。

两千里外,用近二十天的雨水滋养起来的淮河,已经淹没了河滩上的秋庄稼。堰沟与浅塘里,曾经的阵阵蛙鸣也已悄悄消失。再往上走,往土岗上走,旱稻已经开始收割了,稻茬里有灰色的小蛤蟆和蚂蚱跳动着,吮吸着草根上的露水,寻找着新的栖息地。

乡里老头不怕鬼,就怕七月十五一场水。说的怕雨天耽误收种,怕洪水淹没田地,这不,由于秋收前需要天晴的日子里连阴天太多,不少稻子在地里已经发芽,会有不少的减产。从端午节开始,育苗插秧除草浇水,浸注了许多希望的丰收看来是要打折扣。那些以土地为生,在泥里刨食,一滴汗落在地上摔成八瓣的农民,许多的劳动与功夫白费了。

以前有的老人脾气很坏,晴三天不下雨发火,雨下半天不晴也发火,怎么回事?虽然有点过激,但反映了却是地道农民们真实的心情。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在情况好起来,水利工程,一个个水渠,一条条大坝,管住了河水不会再淹没村庄,在天气干旱的时候也可以组织浇灌了。但是对于风,对于雨,对于阳光,对于气温,在自然面前,人的作为依然是那么渺小。

不知你经历过饥饿吗?在上小学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有个邻居伙伴早晨吃得早,找我们一起上学,看见我们在吃鸡蛋羹,像重大发现一样惊奇地说:你怎么吃鸡蛋,你生病了吗?

还有一次,到我们家串门,吃了一碗面条,其母亲问说:在家里不是不吃的吗?其这样回答:有油有盐的面条,谁不能吃下一碗呢?

三十年河东转河西,其实作为个体的家庭及个人,经济的转变哪里需要三十年呢,那些贫困早已经摆脱,有的已经是极为富裕的生意老板,经营家庭企业。

但是从一个行业一个阶层来说,种粮食的土地,跟其他相比,确实生活太苦太难了,所以如果你到村庄里看看,几乎看不见青壮年,或者外地上学,或者外出打工,对于农业,只是一些留守老人耕作,这已经是生活常态。

由此我也感受到大地对人们的厚爱,只要那么少的最直接的劳动,便能生产出供养那么多人的粮食。

秋雨继续下着,还没有要停的意思。向远处望去,小叶杨树的叶子依然翠青。而在南方,这个时候已经落叶。这是什么道理?在我们的印象里,不是哪里冷,哪里应该先落了吗?这个现象颠覆了印象常识,原来,只因为北方冷一些,这些树为了获取足够的养分以发展生命,反而树叶要生存更长的时间。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应该多做一些调查与实践分析,否则,有的单凭经验是有可能犯错的。

秋雨之夕,我便记下了一个黄昏。

相关文章

  • 秋雨之夕

    岗亭值班室里间的窗外,一排挺拔的银杏由近及远列队而立,它们大多数还在汲取着地下的养料而颜色青绿,也有少数的几棵已经...

  • 诗情画意度七夕

    秋,如诗。 雨,如诗。 七夕秋雨诗中诗。 秋,如画。 雨,如画。 七夕秋雨画中画。 七夕有情, 秋雨有意, 诗情画...

  • 秋雨夕

    孤客身倦八月秋, 朋辈半作长安游。 鹧鸪啼断连宵...

  • 秋雨夕

    当雨声充溢茫茫黑夜 我便能听到小小的池塘 草生草长 凄美的芦苇微微 想起月曾来过 我便知道 山还在那里 写诗的人还...

  • 秋雨夕

    泠泠天上雨 一点一滴清 檐下阶苔绿 对泣到天明 落珠跳寒雀 飞露翻晚萍 怜香泪已尽 回首踏花阴 野径绣帘改 飘入旧...

  • 秋雨夕

    何奈清秋先著雨,单衫不胜几层凉。 栖居卧读书中趣,忘记山巅白草黄。 2021.10.3

  • 初三写的文章《秋雨之夕》

    《秋雨之夕》 濛濛的秋雨,寂寞的小巷悠长…… “要是你能好好学习,该多好啊!”我抬头一看,那颧骨凸出的老人双眉深锁...

  • 秋风秋雨夕

    飞萦绕庭宇,夜月满楼台。南木不知四时休,同月不同秋。 风来忘锁窗,窗外蛰声长。秋风未到秦淮岭,檐雀...

  • 秋风秋雨夕

    秋风,秋雨,秋夜长, 凉风呼啸人心伤。 昨日忽见一长者, 身染重症入病房。 人生过半韶华尽, 半生过后始凄凉。 凄...

  • 《王守仁》一

    中秋之夕,他乡漂泊,闻窗外之秋雨,起惆怅之思绪。古人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奈何酒醉只一时,难禁无端之心怀,遂舞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雨之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jy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