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道森是我们青春的倒影,迈过那道坎再回首,多少人会笑中有泪
一个选择在25周岁生日,决绝地与人世告别的人,遭遇的创伤该有多么深?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bf48d523952d4ebd.jpeg)
其实,像鹿道森遇到的坎,很多人几乎都遇到过。不同的是, 大多数人咬牙迈过来了,鹿道森选择了逃避。
斯人已去,爱恨无力。年年玫瑰向他开,父母伤心谁人怜?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83d710eeb491253a.jpg)
鹿道森,你遇到了什么迈不过去的坎?
时间定格在2021年11月28日。这是贵州籍青年周鹏25周岁的生日。
妹妹、妈妈都在微信里祝哥哥、儿子生日快乐。母亲发来的红包,周鹏没有收,只是回了一句:“谢谢妈。”如果可能,这位远方的母亲,还会看到儿子接下来想说的一句话:“红包没打开,其实是我已经用不着了。”
在这之前,这位以“鹿道森”的名字让世人记住的年轻人,是位独立摄影人,免费办摄影培训班,拍摄的优秀很作品,曾经被知名杂志《VOGUE》收录。但是,他的作品就是不能很好地变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b29f2f75001f32c7.jpg)
从老家贵州贵阳,辗转到浙江杭州,鹿道森的摄影之路走得艰难而不安。
因为摄影,他认识了很多朋友,其中大部分与摄影有关。在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下,鹿道森在杭州开设的摄影工作室开始盈利。只不过,这些利润,还不足以支撑起他的所有需要。
房租、开支、未来,还有家里为支持他,父母打工、贷款……一切都需要钱。但已经长大的鹿道森,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这一切。虽然在他心中,钱不是第一位的追求,但现实生活中,需要用钱解决的事情太多太多。
贫穷就像一道魔咒,把他的思维也禁锢。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ce298ac55e63f052.jpg)
小时候,父母吵架的场景、父亲暴打自己的画面、同学们嘲笑自己长得像女孩,那些已经被岁月覆盖的痛,被现实中金钱的困窘再一次次掀翻,鹿道森开始再一次次变得绝望起来。
终于,他决定和这个世界告别。
工作室退租,摄影器材送人,和朋友吃饭,东西打包寄回老家,给自己、也给这个世界写最后的告别文字。
从那封5000字的遗书里,活着的人认识了鹿道森。更多的人,通过鹿道森看到了曾经青春年少的自己。
真正忏悔的人,懂得别人的痛。
鹿道森或者只记得自己的痛。
无数的人,不但记得自己的痛,还拼命从自己的“痛”里爬出来。因为,懂得别人的痛,才会知道怎样不痛。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45f1cca74cfd9034.jpeg)
我和鹿道森,谁更该记住那些痛?
今天的我,已经人到中年,再回想起年少时的那一幕,流着泪笑,咬着牙哭。
那年,我12岁,比鹿道森被父亲暴打的年龄大3岁。
上初中的我,作文成绩一如既往地好,字也一如既往写得不好。以前最喜欢上的作文课,如今变得忐忑不安。
因为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班主任代收学生学杂费。已经过去半个学期,我的学杂费还没有交清。作文课是两节课连着上,班主任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清理学生欠账。
这时候的我,是全班的焦点目标:我是全班唯一“顽固”的“老赖”。
以前是罚站,被骂,甚至打耳光,这次作文课,语文老师把我叫到黑板前,递给我半支粉笔,让我写“人民”“眼睛”两个词。
我用准备捂脸的手,接下粉笔,在黑板上小心翼翼地写下这两个词。
老师大喝一声:“你再看看。”
我看了看黑板,又看了看老师,胆颤心惊,但却默默无语。
老师让把我写的作文当众念一遍。我念了,对自己的作文,我充满自信。从小学起,我的哪一篇作文不是被当作范文?我没注意到,我作文里有“人民”“眼睛”两个词。
“作文里有错别字吗?”老师横眉怒目,冷冷地问。
我再把作文快速浏览一遍,低声回答:“没有。”
“给老子去把你爹喊来!”老师狠狠一脚,把我踢出教室。
我以为这回是必须要缴清学费,开学时父亲去找学校领导的求情,已经“过期”。于是,我跑回离学校两公里的家,把父亲从田里喊出来。
满腿是泥,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的父亲,带着我赶回教室时,语文老师指了指黑板,然后指着我的鼻子,喊着父亲的名字,阴阳怪气地拖长声音说:“你的儿子还读卵的书!你看他连农民的民都写不对,将来可能像你这样一辈子跟在牛后面过日子(意思是种庄稼)都不得行了!”
茫然无措的父亲望望黑板,露出黄黄的牙齿,比哭还难看地笑着对语文老师说:“老师,黑板上写的是‘人民’不是‘农民’……”
“你看看这个‘民’,写对没有?!”语文老师暴跳如雷,瞪着眼睛对父亲吼叫:“交不起学费,还不认真学习。一个初中生,‘民’字都写不对,今后吃屎都没有人给你屙。滚!”
我这才发现,原来我把“民”和“眼”最后那两笔写反了。
父亲也明白过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ab72753f519bef7a.jpeg)
语文老师那个“滚”字,似乎要终结我的读书生涯,父亲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低头向语文老师深深一鞠躬,口齿不清地连连道歉:“老、老师,我、我们不能滚,我这就教育、教育他……”
父亲宽大生硬的手掌扇过来,我鼻子一酸,口中有咸味涌出。还没等我明白过来,父亲带着泥巴的大脚,一脚把我踢飞,我蜷缩在教室角落,身上被父亲一脚一脚地踢。父亲的哭喊在教室里震荡,我身上印满父亲的脚印。
我一点也不觉得痛,倒是同学们的惊叫声,让我恨不得找得一个地缝钻进去。
也不知道过了好久,我才听到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要打你拖出去打,打死了我没看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e463375ec272945a.jpeg)
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鹿道森的苦,我们懂
许多年过去了,我和一位作家朋友说起这事,他听后久久无言。后来,他问我:“你恨父亲吗?”
我回答:“不恨。他那一顿当众暴打,让学校最终让我留下读书。”
“你恨语文老师吗?”朋友又问。
我咬着牙,没有回答。
当我把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给我签发的“初中肄业证”找出来,让朋友看时,我们的眼泪“哗哗”流淌在那页发黄的纸上。
作家朋友比我年龄小,给我说了他读书时发生的故事。
他去县城上重点中学,因为严重偏科,数学成绩从来都不及格。不幸的是,他的班主任由数学老师兼任。
为了升学率,朋友的父亲被班主任请去“交流”。
乡下的父亲,卖掉两只下蛋的母鸡,给班主任买了两瓶好酒。
找到班主任住在城里的家,父亲和班主任谦虚推让时,酒瓶坠地。父亲赶忙伸出双手,在满是玻璃碎片的地上,不停地捧起四处漫淌的酒液。还是青涩高中学生的朋友,看着父亲双手慢慢被鲜血染红,然后,这双被酒液和鲜红浸泡的手,轮番拍打在他稚嫩的脸上。
乡下的农民父亲,表达强烈感情的方式,就是扇儿子耳光。
“黄荆棍下出好人”,不触及肉体让疼痛留下记忆,似乎是没有上进的动力。
鹿道森,你的苦,我们都懂。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515f0214901a6b51.jpeg)
不是每个人都是鹿道森,有的人学会了忘记
“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的人。”这是鹿道森给自己留下的标签。
想不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痛。难道人的羞耻心,也是与时俱进?
不可否认,无论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也不管家境是否优越,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历尽艰辛。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痛,每个人的痛都与别人不同。
性格形成与经历有关,经历和环境紧密相连。
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年少时的家境不同,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挫折也有异,但他们都在不同时期不断磨砺自己,尽管他们身前事功身后声名不同,但他们的努力不曾减少,他们的志向从来没有改变。
成功需要努力,努力需要坚持。
鹿道森是个优秀青年。善良、软弱、痛苦、迷乱、抑郁、无奈、上进、拼命……但是,最后是失败。是的,鹿道森在这个文明、开放、时尚、繁荣,到处充满正能量与勃勃生机的时代,黯然谢幕。
他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不想因为他的死给任何人增添麻烦。但他终是死了。
他的非正常死亡,其实是因为压力。他扛不住压力,所以死了。
在晚清那个乱世,曾、左、李因为要挽救大厦将倾的帝国,同时也满怀建功立业的希望,所以不怕牺牲,敢于排除万难,最终留名千古;30多年前的我、20多年前我的作家朋友,在农民父亲的拳头、任课老师的鄙视下,为了活出人样,抹去眼泪,咬牙坚持,终于迈过人生那道坎,今天可以笑着流泪。
在我将满50周岁那年,我父亲80周岁生日。在父亲的生日宴上,父亲用他深沉的目光久久盯视着我,缓缓问我:“你该去看看你的老师,没有他,你今天还能靠写文章挣钱糊口?”
我知道父亲说的是当年那位让我写“人民”“眼睛”、给我发“初中肄业证”的那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心中怦然一动,父亲是要我忘记他当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的拳打脚踢,还是要我感谢语文老师给我上了人生印象不灭的一课?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我给父亲说:“不用去看了,那位老师早死了。”
“有些事情,要学会忘记。”父亲慢悠悠地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9175450/fd8225c7727b373c.jpeg)
我不会忘记。我知道鹿道森和我一样,也不会忘记。
只是,我没有像鹿道森那样,独自踏上舟山情人岛,纵身跃进大海。
我的家乡没有海。
但我有与我一起成长的兄弟、有与我一起玩耍的农村孩子、有只要种下希望,就会生根发芽的土地。
鹿道森,愿你的灵魂安息,愿你的去世,不让你的父母亲人一年、又一年地揪心。
愿所有像鹿道森这样的人,都能迈过生活中的每道坎,然后,笑着哭,哭着笑。
这个世界,有许多爱,只是需要的人没有发现。
作者简介:
冯俊龙,青年作家、文艺评论家,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作家文摘》《同舟共进》《文史天地》、封面新闻和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报刊和媒体发表作品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等转载,近年主要从事历史和军事题材作品创作,发表文艺评论、散文、小说多篇,现任五块石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