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宰予(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客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十三贤”之一。鲁悼公九年去世,从祀孔庙。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跟着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陷害。”
【感悟】
宰我这个学生放在现在是思维比较活跃的那一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也是比较调皮的那一类,上课的时候睡觉,连孔子都骂他“朽木不可雕也”。好在孔子不是一般的老师,该批评的地方要批评,对他优秀的方面也比较肯定。
在这一章中,宰我认为儒家思想可能比较迂腐。就像现在有的人他还认为儒家思想处事比较迂腐。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迂腐之人呢?肯定有,但是那并不是孔子说的,孔子教育学生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仁爱是自己所追求的,但是又不能够用一个死板的概念来控制自己,可以想办法去营救这个仁人,但是不一定要跟着他去死。李白《侠客行》中的人物形象,并不代表儒家思想的仁者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