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80期

作者: wuhuaping9807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06:49 被阅读0次

    《论语》日日谈 第80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第二十七章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注释】

    ①畔:通“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翻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解读】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该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后来孟子亦说过:“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③曰:“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①南子:卫灵公夫人。当时把持着卫国的朝政,行为不端。关于她约见孔子一事,《史记.孔子世家》有较生动的记载。

    ②说(yuè):通“悦''。

    ③矢:通“誓"。

    ④所……者:相当于“假如……的话",用于誓词中。

    【翻译】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解读】

                            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之处,在于其是非难辨,让人曲直难分。有些虽然只是捕风捉影的事情,但是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却能在精神上戗害对手,足能杀人于无形之中。即便是像孔子这般淡定之人,在面对弟子的质疑时,也只得无奈地指天发誓,才能还自己一个清白。由此可见,“人言”的破坏力有多大。

          常言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流言在刚出笼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说,人们是不会相信的,可是在第二人说的时候,人们就有些将信将疑了,等到第三个人再说同样的话时,流言就会发生质变,成为铁一般的“事实”了。而当事人只能被冤枉地欲哭无泪,自己明明没有做过这样或那样的事,硬是被人裁定为“有罪”被送上了“断头台”。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毒的是毒蛇,或者是其他动物,这些都是人们在受到这方面伤害以后的总结性陈词。其实,世上最毒之物并非什么毒物,而是人们的流言。它能对一个人的精神进行摧残,先让其名誉扫地,进而变得颓废绝望,终致走上不归之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银幕上的影星阮玲玉,在受到了舆论的攻击之后,万念俱灰下悲悲戚戚地写下了一句“人言可畏”后便香消玉殒。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都只知道“人言”的可畏,可有不少人却还不自觉地与可畏的人言为伍,甚至参与流言的传播。有些人还饱受流言之害,对此有着切肤之痛与切齿之恨,但却在伤疤好了以后,也参与到流言的制造和传播当中。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由于人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智慧。

          当然了,这也不是说大家在面对着流言时就应采取排斥的态度。有些时候,人言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起到“警钟”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人们想要看清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观众的眼睛却是雪亮的,他们可以将我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看得清清楚楚。对于一个聪明人而言,他应当清楚,关于自己的流言并非是空穴来风。既然如此,那就是自身存在着某些缺陷才会授人以柄。对此,需要大家冷静地作出分析,千万不能被这些流言给击倒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孔子是智慧的,他知道人言的可畏,但他也知道流言应当止于智者。无论黑白怎么颠倒,黑的始终是黑的,而白的始终是白的。因此,大家在遭到“人言”的攻击之时,只要内心无所畏惧,正确地看待它们,即便是异常恶毒的流言也会消弭于无形之中,还自己一个清平无争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日日谈 第80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qx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