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儿规
你知道吗?
每一个不愿意分床睡的孩子,
心里面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小秘密。
都和妈妈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小秘密。
小树念四年级了,他的妈妈很烦恼:这么大了,儿子还是每天晚上要跟她一起睡。小树从小体弱多病,为了孩子晚上不着凉,也为了方便照顾儿子,小树一直跟爸爸妈妈睡一张大床。
这有多不方便,经历过的宝爸宝妈都懂······其他不说,那种事就非常不方便了······小时候还好,等他睡着了,偷偷摸摸的来,可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孩子的睡眠越来越浅,而且对这方面越来越感兴趣,有好几次,夫妻俩都只好半途而废······
以前不是没提出过要分床睡,可孩子总是闹,百般的不愿意,有几次还因此生病了,所以夫妻俩也就不那么坚持了,他们还抱有幻想:顺其自然吧,或许孩子长大了,哪一天就自己提出要分床睡了呢······
对于什么时候分床睡,听听网友们怎么说
分床睡的重要性,很多父母都有共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健康发展等等。但对于什么时候分床睡,却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国外网友: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家庭,都会选择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让孩子自己睡一个房间,最晚不会超过3个月。
前卫派网友:
我主张孩子一生下来就分床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自然人,作为家长,我们只是监护人,我们不能剥夺孩子自主生活的权利。所以,我们要从一出生就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样孩子长大后独立性强,抗压能力强,才能成为社会精英。
传统派网友:
我主张“顺其自然”。婴幼儿时期的孩童,非常缺乏安全感,如果太早分床睡,会导致安全感不足,反而会很依恋家长, 特别是妈妈。而且小孩子体温偏高,怕热,喜欢踢被子,如果半夜不及时发现帮他盖上,很容易着凉生病,导致抵抗力差,这样孩子难受,家长也累。所以顺其自然,等到幼儿园、小学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想要自己的房间和床了,父母再顺势满足孩子的需求。
纠结派网友:
我也知道早点分床睡好,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我们的夫妻生活也会比较和谐,可“臣妾办不到啊”!一说分床睡,小家伙就泪眼朦胧的看着我,一副可伶兮兮的样子,看了就舍不得;孩子他爸也狠心过,半夜偷偷把他抱到隔壁房间睡,可半夜起来就大哭大闹,你说咋分得了······
你觉得呢?你支持哪种观点?
育儿专家的建议: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3-5岁,这个阶段,是最适合分床睡的年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值自我意识的萌发阶段,家长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什么都喜欢自己干,不喜欢家长干预、插手:衣服想要自己穿,可又穿不好;想要自己开门,可又够不到,就生气;希望帮妈妈做家务,可总是弄得一团糟······
很多家长为此烦恼,甚至很生气责骂孩子。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些行为都说明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育初期,家长刚好可以借助这些行为,顺势培养孩子的心理独立能力。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和孩子分床睡,是比较合适的。
巧用这四种方法,孩子会吵着要跟你分床睡
像开头说的小树,已经到了小学四年级了还没开始分床睡,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依赖性和扭曲性,已经到了非分不可的时候了。但同时,家长们也不能“霸王硬上弓”,要学会用巧劲,正确引导孩子,最后让他自己跟你提分床的要求,这对孩子的心智健康发育,才是最好的。
(1)、培养孩子的领域观念
第一步,让孩子对拥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产生欲望。
家长们,把属于孩子的玩具、物品、书桌等,全部放到单独一个房间,并且让孩子自己选择桌子、椅子、台灯、墙纸、装饰品等,按孩子的喜好来布置,让孩子有一个主人翁意识:哦,这个空间以后就是我的了。
第二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通过一些行为,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
比如,尽量独立让孩子在子的房间里玩耍,家长尽量不要去打扰;家长进孩子的房间时,无论关没关门,都要主动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培养孩子的领域观念和隐私意识。
第三步:先从简单的开始“分房”:
如果孩子比较大了,比较排斥,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分房”。比如:特定的大型玩具,只能在自己的房间玩;做作业,只能在自己的房间做等等,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2)、借助榜样的力量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不单单会崇拜父母,也开始关注比他年长的小朋友、哥哥姐姐们,或者动画片里的英雄人物等等。
这个时候,家长不用失落,这是很正常的发展现象,然后,利用好孩子的这种心理,经常在孩子面前,夸他的“榜样”如何勇敢,如何有独立自主性,很小就自己一个人睡,因为自己一个人睡所以才会这么优秀等等,抵消孩子对“分床睡”的抗拒,激发孩子自己一个人睡的欲望。
(3)、激发孩子的“多巴胺主动性”
“逼、骂、恐吓、威逼利诱”,这些错误的育儿方法,同样不适合放在让孩子“分床睡”的问题上。
这里面的道理,是有科学依据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主动行为,在大脑层面,有2个驱动因子:“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只要大脑分泌这两种物质中的一种,他就会很自觉自主的去做 一件事。
那么这两种驱动因子,有什么区别呢?
“去甲肾上腺素”,是压力因子。当人面对压力、别人的恐吓、责骂、遇到威胁等,大脑就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驱动我们去做出应对的行为。但脑科学家发现,这种激素,长期分泌,会对大脑产生不可逆的损伤,最典型的伤害是:抑郁症的产生。
“多巴胺”,是积极反馈因子。当人做一件事,被表扬、肯定时,大脑就会分泌这种物质,令人愉悦、有成就感。大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但下次遇到同样失去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快乐因子,驱动孩子主动去做。越做,分泌越多,分泌越多越做,形成这样良性的循环。
这就能解释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就要骂、就要打,才会去做,就是皮痒!但这种孩子不打不骂,就是不去做。——因为,他的行为,是靠去“甲肾上腺素”驱动的。
有的家长说,我孩子从来不用打、不用骂,很自觉的去做作业,做家务。因为当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会肯定他、表扬他、肯定他。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
所以,要想让孩子爱上“自己一个人睡”,千万不要“逼、骂、恐吓、威逼利诱”,而是当你尝试上面说的第(1)种和第(2)种方法后,孩子开始第一次的一个人睡时,你就要毫不吝惜的去表扬他、肯定他,让他爱上这种被表扬的成就感,孩子就会喜欢上一个人睡了。
(4)、 妈妈的“无情”,爸爸的“狠心”,是成功的关键
很多分床失败的家庭,不是因为孩子分不可,而是因为妈妈分不开!
表面看是因为妈妈的爱子心切、不忍心、看不得孩子哭,其实,这些都是妈妈们,在用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可告人的小秘密:母亲专属的母子脱离恐惧症。
偷偷告诉你们,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接到相似的问题:很多妈妈在孩子断奶后,还会让孩子抚摸她们的胸部或者乳头,以保持这种母子间唯一的、独特的链接关系。
“忽然断奶,感觉孩子突然就不需要我了,心理空落落的······”、“孩子不再那么粘我,非常的不适应······”、“看到孩子断奶后,更黏爸爸了,有种莫名其妙的醋意涌上来,我很失落······”
这是很多妈妈的心里话,于是她们背着家人,在孩子断奶后,还偷偷在孩子哭闹时、睡觉时,让孩子抚摸她们的胸部、乳头,让孩子重新对妈妈独有的胸部产生依赖性,这样,妈妈们才感觉心理踏实多了······
这不是个例。心理学家把这种断奶后妈妈们的行为,称为“母子脱离恐惧症”。这很正常,因为女性普遍缺乏安全感,她们需要通过某些行为,获取安全感。
“母子脱离恐惧症”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在分床这件事情上。表面看,是很多孩子一哭一闹,母亲就舍不得了。其实啊,是妈妈们,自己舍不得······【嘘,答应我,这是秘密!看到此文的男性们,千万别去揭开妈妈们的这块遮羞布,除非妈妈们自己跟你“坦白”。】
所以,对于有“分床困难症”的家庭,爸爸们的责任就无比重大了。
一是,你的爱人安全感不足,这肯定离不开你的因素,自己好好检讨下,是否日常行为让你的老婆没安全感了?或者是最近对老婆关爱不周?
二是,女性普遍比较心软,见不得孩子流眼泪。所以爸爸要主动承担起这个重担。
提前跟爱人沟通好,当孩子出现抗拒情绪和行为时,妈妈一定要坚定立场,然后让爸爸出现沟通;当孩子半夜大哭大闹、半夜忽然又跑回你们房间时,爸爸要及时跟妈妈帮助,让妈妈坚定立场,配合妈妈做好安抚孩子情绪的工作,然后坚持送孩子回自己的房间,陪伴他、鼓励他、给他讲故事等,让他重新安然入睡。
所以说,妈妈的暂时“无情”和爸爸的短暂“狠心”,是成功的关键。
“分床睡”,是一场“艰难的战争”,可能会是持续数周的“持久战”,爸爸妈妈,加油!
你们现在的辛苦、坚持和付出,是为了给孩子更加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可期未来,真的很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