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二十九【原文】: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
【译文】:
鬼神属于气体往来屈伸,变化所为,所以在天称为神,在地称为示,在人被称为鬼。(鬼神是阴阳之气变化的结果,在天被称为神,属阳气,在地被称为示,属阴气,在人被称为鬼,属阴气)。
【原文】:
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矣。神为不测,故缓辞不足以尽神,缓则化矣;化为难知,故急辞不足以体化,急则反神。
【译文】:
在形体之上,要通达无形的物象,只有通过言辞描述它的运行规律才能了解这种物象。神因为变化莫测,所以描述时的言辞过于缓慢,就不能完全把神的效用描述出来,太过缓慢了就不能跟上神的变化速度了。物象变化以后的规律很难知晓,需要认真体察,所以言辞的表述也不能过于急切,这样就不能了解物象变化的过程,如果言辞过于急切就站在了神变的对立面了(这里讲了无形的物象,运动变化规律需要靠言辞来传达,如果言辞传达的缓慢,就不能极尽神的变化效果,而出现虚构的场面,如果言辞过于急切,就不能与神的变化过程相吻合,这都是没有真实的在描述无形物象的变化规律)。
【原文】: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其在人也,智义利用,则神化之事备矣。
德盛者穷神则智不足道,知化则义不足云。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非气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
《中庸》曰“至诚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无不通也。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
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时若非象,指何为时?世人取释氏销碍入空、学者舍恶趋善以为化,此直可为始学遣累者,薄乎云尔,岂天道神化所同语也哉!
【译文】 :
气体分为阴阳,它的运动变化过程属于一种渐变过程,当两种气体合二为一、变化让人无法预测时被称为神。对于人来说,他们身上存在智慧和道义,如果能够得到合理利用,那么他们自身也就具备了神与化的作用。
德行深厚的人处处伸张道义,极尽神思那么智慧就不足以外说,知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通达一切智慧那么仁义就不足说了。天道的变化离不开运行中的气体,人道的变化离不开顺应天时。如果没有了气体和天道的时令,那么就谈不上万物的变化了,变化也就失去了真实实施的对象。
《中庸》说只有极尽真诚才能发生变化,《孟子》说只有德行广大才能发生变化,都是因为他们的德行深远,已经明白阴阳两种气体的变化规律,与天地的德行已经发生了相互感通。所谓气体并不是蒸发凝聚让人看见以后才能感知;那些刚建的,顺从的、运动的,静止的、浩远的、湛一的气体都可以称为物象。
如果这些物象不能称为气,那么还有气体组成的物象吗?如果这些时令也不是气体运动变化产生的,那么什么才能被指认为是时令呢?世间的人都认为释迦摩尼佛已经消除了对物象的障碍,从而才能成为一位觉者,而读书的人却认为只有通过断恶修善才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从而才能成为觉者,这都是为觉悟人生,认识宇宙真相所找的借口,这样的言论实在太举足轻微了,这难道可以同天道变化规律中的阴阳两种气体的神与化的作用可以同日而语吗?(变是一种相互作用,而神已经达到纯一精湛之境,变化无法预测,在人身上则体现为道义属于一种神,无法预知,而智慧属于一种变,有形有象。天道离不开气体,人道离不开时令,而他们共同都离不开物象,世间人认为佛已经消除了对物象的障碍所以才能成佛,读书人认为只有断恶修善才能成佛,不论哪种认识,都离不开天道规律,气体的神与化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