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古词道出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笔者仰慕前人,斗胆从三句古诗中探讨读书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落叶满空山,“叶”即是书, “叶满空山”,书富入海,百货皆有。“芳迹”即是“出山”的途径、方法。人生苦短,何处去寻?如何去寻?
首先要会略,博览群书,广泛了解、获取知识,同时为精读铺垫。 之后便是精。从头至尾,细细阅读,每读一章,细想一遍,想其“妙”在何处?记下当时所思所想。一轮过后扫读一遍,印证体会、加深印象。一段时间后,在品读一遍,浏览笔记,又会有新的感悟。精读还须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刚开始要问“何处寻芳迹”,寻到之后便要疑问“途中”所见之“景”。
大儒张载亦曾说过: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总之,要经历一个过目、入心、通透、纯熟的过程,直至将书中之“妙”烙入脑中,化为自己的精气神。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一境界是读书人在“山”中“寻”,要“精”,会“疑”,第二境界是要读书人能“空”、“慢”,会“动”。
空山无人,独自徜徉于书山,在静读中做学问、修人格。“空”字要求我们除却浮躁与功利之心,静心读书。静下心来,潜入字里行间,去看蕴含在文字里的大千世界。
读书好比溪水流淌、鲜花开放。“慢”字是第一要义,要有韧劲,有耐心,去研磨雕琢,精耕细作,一旦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动”字是第二要义。“动”就是要会出入。入乎其内,故能晓之,才有生气。出乎其外,故能瞰之,才会高远。刚开始读书时,应当潜入书中,体味作者的行文用心。学成之后,则需要跳出书海,学以致用,更不要书迷双目。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一境界的读书人,必定是看惯了风云变幻,历经了沧海桑田,所读之书已不再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人生之书。
他们参出了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悟出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品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在读书时,会像苏轼那样俯仰古今,涵咏功夫意味长;会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未晓不妨且放过;会像毛泽东那样指点江山,要将宇宙看稊米。
这一境界的读书人都有着独立的读书人格,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坚持独立思考,所以能自成一家、名垂千古。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在书籍与生活中阅读、体会、总结,才能登堂入室、臻入佳境,而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网友评论